Thursday, June 14, 2007

NGO理財的局限與出路 -- 林森池 (摘自信報月刊2006年8月)

NGO理財的局限與出路--林森池(摘自信報月刊2006年8月)

NGO理財的局限與出路(part 1)

林森池對投資風險的管理有獨到見解。他說,風險管理並非靠分散投資來分攤,而是以素質取勝。NGO為分散風險而購入不同的股票,這樣做法是錯誤的,原因是優質上市公司並不多,愈是分散,誤中「地雷」的機會愈高。

NGO理財的運作與掣肘
曾在早年從事基金經理的林森池,退休後曾擔任多間NGO理財顧問,深感NGO作投資決策時潛藏不少困難。

他指出有四方面的掣肘:

一、NGO往往以集體負責制為主流,由董事局委任投資小組委員會負責,為了尋求共識,委員傾向妥協,決策往往根據以前慣例,流於因循,無法與時並進,談不上洞燭先機,更難有作出反潮流的傑出投資決定。

二、投資小組成員對上市公司認識不深,不願承擔錯誤選擇,因此為善款投資時,大多數NGO會外判給基金公司代為操作,結果成績令人失望。

三、NGO提供給基金公司的資產分布指引,往往堅持擁有債券高達三至五成,以為債券息率比股票息率為高,又誤信債券價格比股票穩定。今時今日全球正處於通脹重臨時期,再持有債券是錯誤的。再說,NGO對選擇債券認識不足,貪高息而買入企業債券,有違風險管理原則,以為AAA評級的企業債券就無風險,但實際上風險比政府債券高出多倍。以前美國AT&T企業債券被評AAA級,業務分家後其債券頓變成垃圾債券;去年通用汽車債券也在一夜之間被貶為垃圾級債券。「要選擇有素質及可靠的債券,寧取AAA評級的政府債券,也不應選同樣評級的企業債券。香港金管局所發行的票據雖只獲單A評級,但可靠性一定高過不少AAA評級的企業債券。即使是政府級別,美國與阿根廷便有天淵之別。」他說。

四、NGO誤信分散投資可以減低風險。林森池對投資風險的管理有獨到見解。他說,風險管理並非靠分散投資來分攤,而是以素質取勝。要理解一間企業的素質,必先要對該公司有深入的認識。NGO為分散風險而購入不同的股票,這樣做法是錯誤的,原因是優質上市公司並不多,愈是分散,誤中「地雷」的機會愈高。假如看好中國電訊業,其實只買龍頭大哥中移動就足夠,無須為分散風險而同時買入中國電訊、中聯通及網通。過去兩年,四隻電訊股中只有中移動真正跑贏大市,分散投資往往變成拖低回報。「如果看好中國市場,國務院屬下的超級國企,無論在權勢財力方面或是會計制度和公司管治都較省、市或民營企業為優勝,以素質管理風險可以避免了買入上海實業、北控、粵海、科龍等股票的惡夢。」

林森池又以金融管理局為例:金管局外基金去年的投資回報率只有3.1%,正反映出分散投資未必能減低風險。首先,金融管理局的錯誤在於投資定位不清,其實港元與美元掛,沒有價風險,不必分散到持有歐羅及日元。「去年人人以為美元跌,結果美元升,歐羅及日元都跌了不少,影響了投資回報。」可見無理性的分散投資只是帶來更多風險。再說,金管局將資產外判到多個基金公司管理,除了要付出高昂管理費之外,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不一,有看好,也有看淡,互相對沖,結果表現平庸。金融管理局無須聘用基金公司,可自行投資,其中一個利好因素是利用香港特殊的政治地位,當內地有超級重點國企來港上市時,可效法香港富豪先向中國人壽、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認購股份,作為策略性投資。新加坡政府的淡馬錫便是最好例子。「港府的思維落後,當曾蔭權質疑香港的投資銀行家為何不北上敲周小川、劉明康的門,我們也可以問任志剛曾否向內地爭取過超級重點國企IPO的股份呢?」林氏續說,香港市民認購中國銀行IPO時只能獲配一手,如果金管局早已變成淡馬錫,成為超級重點國企的策略性股東,那就等於為香港市民持有更多國企資產,是擴闊香港稅基的最好方法,市民也許不必為新開徵的商品及服務稅而爭議了。

基金公司表現奇差實錄
林森池說,NGO的資金來源是靠募捐而來的,具龐大數目的善款多是外判給專人管理,但基金管理公司的運作亦有弊病。2005年香港大學的基金回報是5%,只跑贏金融管理局,比美國哈佛及耶魯大學的基金以每年20%升幅增長,明顯遜色。

曾有一間傳道機構坐擁五億港元的善款,但是捐款人在文件上訂明資產必須由基金管理公司全權打理。應機構董事局邀請,林森池只出任為監察基金管理公司的顧問,無權督導或參與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資決策,結果在四年內更換了三家國際級的基金公司,但是投資表現強差人意,經驗如下:

最先,該筆善款交給A基金公司管理,管理費0.5%,五億資金每年收取二百五十萬港元管理費,該公司每月都發表投資買賣報告,每三個月向董事局會報一次。一年後,連同股票及債券收息計算在內,整個投資組合出現虧損。作為顧問,林森池需要向機構董事局提交建議,只好詳細分析該基金管理公司的每一項買賣,結論是A管理公司在股票投資方面炒賣頻密,跌市時虧本沽貨,升市時以高價追回同一股票。林森池說:「名牌管理公司並無素質保證,因為背後作出投資決策的經理也只是人,未必有大智慧,一樣會低沽高追,與師奶分別不大。」

由於捐贈人規定,善款必須交予基金公司管理,不能由NGO自行投資,只有轉換基金公司,交由B基金公司打理。該公司作風以長線投資為主,較少炒賣,但是分散投資的結果是無法追上生指數加派息的表現,因為雜費太多。林森池替機構定下量度投資表現的指標(benchmark),是將生指數加入該年的派息作為整體指數回報。以2005年為例,生指數上升5%,再加上成份股的3%派息,全年回報即是達到8%。不要小覷派息的效應,現在生指數約為16,000點,如果加入累積派息,生指數應該是28,000點。經詳細分析後,發覺B公司費用奇高。除了管理費0.5%之外,交易、存倉、派息每次也要另加上電報費。原來該公司為了節省人手,將所有交收集中倫敦總部,當B基金公司購入香港股票後,會致電報往倫敦,再由倫敦通知香港的豐銀行存倉。每次買賣就是一個鐵三角的多次來回電報,每程電報花二十英鎊。派息也是如此。

兩年後,該筆善款轉交C基金公司管理,C公司的招徠術是免存倉費,但條件是能動用機構名下股份用作衍生工具沽空之用。而事實上,C公司的表現亦欠佳,股票炒賣頻密,往往沽出優質股後買入落後股,落後股表現當然落後。即使遇上利率下跌時,所買債券也表現平庸。「該公司於2000年利息高企時買入短期債券,買入價高於票面價,後來利息一直下跌至2003年的低點,理論上債券的價格應該是上升的,可是C公司替機構買入的債券大部分是短期的,而且更有些在2002-03年到期,只能以票面價贖回。」林氏說,這反映了基金經理缺乏遠見,未能預見科網泡沫爆破後帶來的減息潮。


總之,NGO需要投資所得的現金流用於公益事務,更加需要資本增值;如果只靠「吃老本」來支工作,資本萎縮必影響到現金流的增長。如果NGO資本愈加萎縮,可發展的空間將收縮,也影響到整體公益事務;與此同時,通脹已來臨,運作成本必定上升,早晚出現俗語所說「滾水燙豬腸,兩頭縮」的現象。

自行管理的流弊

NGO自籌的款項,如果捐贈人沒有指定交基金公司管理,可以自行投資;但自行投資也有其弊病。林森池指出,NGO自己投資有多個問題:

首先,無知令人容易墮入衍生工具的陷阱。2003年沙士爆發之際,另一個宗教團體向林氏求助,擔心手上資產繼續大跌,因為2000年時眼見科網泡沫,未敢買入股票,卻誤信私人銀行或財務顧問的建議,買入高息股票掛勾票據ELN(Equity Linked Notes),希望收取高息,在跌市中卻被迫接收一系列的藍籌股,其中豐的股價至今已高過2000年水平,但和黃、長江等股價仍在虧損之列。他說,NGO的投資委員容易誤信股票經紀、私人銀行或財務顧問的建議,忽略風險管理,亦不顧衍生工具產品的高風險,容易因小失大。

第二,難以買入具有潛力的增長股。小組成員在討論選購股票時,鮮有願意承擔後果,只會選擇穩妥熟悉的藍籌股股票,不願挑選具增長潛力的股份。舉例說,大多寧可買豐也不買有前景的國企,選擇豐可說是逃避責任,儘管股價無表現,小組成員覺得心安,無須負上錯誤選擇的罪名。

第三,NGO難以在黃金時刻投入買賣。投資小組成員能共聚一起討論的次數無法太頻密,容易錯過時機,什時候入市?買入價多少?一旦未能低位買入,股價向上,恐怕又要等待下次開會時再決定。

第四,NGO不懂得自製指數基金。其實投資小組可自製指數基金,按指比重買入成份股。「自製指數基金可以避免指數基金的昂貴管理費用,以盈富基金為例,道富管理公司每年收取1%管理費用,而且在市場套戥活動的費用也是不菲之數。」林氏認為,如果善款達五億港元,每年1%管理費相等於五百萬元的開支,不如聘用專人打理,根據比重買入指成分股最優質的十至十二隻股份,這已反映了指的八成市值,不必買入全部三十三隻股份。同樣方法可以自製國企指數基金。

NGO可參考的投資方式

林森池最近參與一個教育基金的投資小組,其投資決策過程頗有效率,也許可讓NGO參考:該基金只有數百萬元資本,6月13日主席來電說開會談談投資大計,當時生指數是15234點;要約齊各成員要延至6月26日才能午宴一聚,當時指已升至15804點。出席的有六位人士,包括主席及書記,另有四位對證券有認識的人士,除了林氏,還有一位基金經理、股票行銷售董事及上市公司財務董事各一人。

開會時有一半時間討論現金流,先決定將未來兩年的開支款項作定期存款及票據,餘下的用作長線投資。大家對投資的見解是:通脹已來臨,首先否決購買債券。接大家談到買股票作長線投資,選擇哪些股票較好?四位對股票有經驗的人士各提一隻股票,分別是:中石油(857),當日收市價7.75元、中國人壽(2826)收市價11.15元、中國移動(941)收市價42.5元以及中國聯通(762)收市價6.7元,反映專業人士都看好中國市場。本來林氏想反對買入中國聯通(762),但是眼見提議者是一位基金經理,為顧全他的面子,不想令他感受挫折,反而為他的選擇打完場,在會上解釋,電訊股佔兩位是穩健的做法,因為該行業應不受高油價、商品價格及美國經濟放慢所影響。

接,投資小組就考慮分散投資,由於餘下數目不多,又沒空暇自製指基金,因而建議買入在港交所上市的指數基金。那,買哪一種好?

當日的建議有三:

一、新華富時50(2823),林氏提出反對,認為這不是指數基金,而是內地五十隻最大型A股,當日該基金價是62.35元。該基金是封閉式,無專人從事市場套戥活動,需由投資者沽出才能買入。如果看好A股投資者過多,基金價格會高於資產;如果較多看淡時,價格會低於資產價值。過份的溢價或折讓無法反映內在資產淨值。事後證明內地加息並無打擊中石油(857)、中國人壽(2826)、中國移動(941)、中國聯通(762)等的股價,反而影響了對A股的心理及市場供求,以7月14日計算,該基金價格跌至58.7元,比6月26日下跌5.8%。

二、生國企指數基金(2828),是用H股指數掛,但該基金成交疏落,市場套戥活動不足,出現不貼價成交。6月26日國企指數6351點,理論上(2828)的價位應是63.51元,但該日成交價是64.8元,即高水129點,說明了眾多投資者搶貴了。到了7月14日價位是65.95元,H股指數是6647,換句話說低水52點,反映了較少投資者投入所致。可見,該基金的成交價依賴投資者多少而定,無法反映資產的真正狀況。提議被否決。

三、盈富基金(2800)。由於已經選擇了四間國企作為長期投資,最後選擇了香港的生指數基金作為分散之選。6月26日盈富基金價格是16.05元,比指水平高了0.2元,當日生指數是15804點,有200點的溢價。7月14日指是16135,盈富基金價格16.4元,溢價保持0.2元。

當日投資小組決定買入上述四隻股票及盈富基金,接考慮的是以那個價格買入呢?因為大家不知道下次開會日期,結果決定以市價買入,避免決而不行。小組也考慮到市況一旦向下怎辦?結果將撥作盈富基金的金額留下一半,如果市跌至15300點就買入餘下一半。綜合來說,小組將可作長線投資的資金分成六份,四份買了四隻股票,一份買盈富基金,餘下一份現金等待15300點再買盈富基金。結果,6月26日所投資的股份,到7月14日中石油上升9.7%,中國人壽上升9.4%,中國移動上升3.8%,中國聯通無起跌,盈富基金上升2.1%;整個組合增長了4.5%,而指只上升2.1%,現階段看算是跑贏大市。

NGO理財決策須明快

林森池總括來說,當日午宴只花了一小時,就決定了短錢作定期存放,以保證未來兩年有足夠現金應付教育工作所需。眼見通脹已來臨,決定長線投資不買債券而買股票;買股票選擇優質而不會破產的公司,再以盈富基金作為分散,也為跌市作好準備。大家都看好中國市場,各自提出了可接受的股票;由於作長線投資,就立即行動,無須斤斤計較買入價位。可見,這在財務上已做到全無後顧之憂,投資的決策過程相當有效率,值得其他NGO參考。林氏認為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為顧全他人面子,沒有反對買入中國聯通。

至於資金上億、上千萬的NGO,林森池建議,可尋求優秀的投資顧問幫忙選股,否則,也可自製基金,模擬自製H股指數基金,投資比重最大的十二隻股份,再從指成分股中挑選最比重最大的十二隻,按比重來購入存放,股份買入後不再短線炒賣,除非成份股組合有所變動。值得注意的是,切忌買債券、衍生工具或炒賣商品;買樓收租也可以,但回報較低。如果買樓數目過多,也須要專人負責。他強調,一般NGO的理事都是兼職的,可能只有秘書是全職的,NGO投資決策要明快,理財不宜過於複雜瑣碎。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