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劉伯溫的「燒餅歌」Edit by 普雲

劉伯溫的「燒餅歌」

劉伯溫的「燒餅歌」 是一首甚為準確的預言。這首預言可以在中國傳統的曆書『通勝』中找得到。它的名為何叫做「燒餅歌」呢?在其中亦有提及,話說於公元一三六八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內殿裏吃燒餅,只咬了一口,更聽到內監會報劉基劉伯溫進見。太祖心想測試劉基一下,於是便以碗蓋著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基入殿晉見。劉基入殿後,太祖便問曰:「先生心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搯指一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到了這裏,相信大家可劉伯溫之言而估計得到答案,明太祖也不得不為之讚嘆。燒餅歌當然未完,明太祖眼見他擁有奇門之術,於是朱元璋便繼續向劉基請教明朝以後的國運。


劉伯溫說:「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北已平,國事也步入正軌。雖然皇太子是直系血親所傳承下去的,但皇上仍應該慎防以後子孫手足相殘,兄弟內鬥。還有也要防國土內封侯王爺各據一方,且北方勢力將強大,南方之王室,將會被北方侯爺消滅。」

太祖曰:「朕今都城得以堅固守密,何防之有?」

劉伯溫曰:「臣見都城雖屬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指太祖第四子燕王篡位)。」

劉伯溫隨即作歌三首: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燕王國號永樂)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靈,御駕親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日月照邊疆。(英宗北狩得還)

太祖曰:「此時天下若何?」

劉伯溫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劉伯溫答曰:

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樑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精龍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英宗復闢)

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指魏忠賢)

(明成祖篡奪江山時,宦官之功勞不小,後來建立了東廠,八千女鬼就是指東廠的宦官)

太祖曰:「莫非父子互爭國乎?」

劉伯溫曰:「非也!樹上挂曲尺(指明朝朱姓),遇順則止(遇順治皇帝而明滅),至此天下未已。」

太祖曰:「何為未已?」

劉伯溫曰:

萬子萬孫層疊層,(萬歷子孫)

祖宗山上貝衣行,

八侯不復朝金闕,(崇禎)

十八孩兒難上難。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至崇禎皇帝共經歷十八位傳人,包括其年號及特徵,都在劉伯溫之預言中。)

劉伯溫隨即卜卦曰:

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李自成亂)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

戊子己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

偶遇飢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吳三桂)

(木下一了就是「李」字,目上一刀指「自」,一戊丁指「成」字,就是說明朝末年李自成自立為闖王,與張獻忠等興兵作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因李自成搶奪其愛妾陳圓圓,三桂大怒之下大開城門引清兵入關,終導政明朝滅亡。)

太祖曰:「偶遭飢荒,平常小醜,天下已乎。」

劉伯溫曰:

西方賊擁亂到前,無個忠良敢諫言,

喜見子孫恥見日,衰頹氣運早昇天,

月缺兩耳吉在中,奸人機發走西東,

黃河涉過鬧金闕,奔走梅花上九重。(崇禎崩於梅山)

太祖問曰:「莫非梅花山有人作亂?朕從今命人看守,又如何?」

劉伯溫曰:「非也。」

劉伯溫曰:

遷南遷北定太平,佐王佐帝定牛星,

運至六百又得半,夢花有子得心驚。

太祖問曰:「大明有六年之國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國師何不留下『錦囊一封』藏在庫內,世世相傳勿遺也,急時有難則開視之可乎。」

劉伯溫亦有些意,於是又歌曰:

九尺紅羅三尺刀,勸君任意自遊遨,

閹人尊貴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秋。

桂花開放好英雄,拆缺長城盡孝忠。

 

(這裡主要說吳三桂將城門打開給北方滿人入關,是明亡之因)

 

周家天下有重復,摘盡李花枉勞功,

黃牛背上鴨頭綠,安享國家珍與粟,

雲蓋中秋迷去路,胡人依舊胡人毒,

反覆從來折桂枝。

 

(歷史再次出現,吳三桂再一次作亂,最後給胡人平定了)

劉伯溫曰:

水浸月宮主上立,(清字)

禾米一木併將去,

二十三人八方居。(八旗軍之編制)

太祖曰:「二十三人亂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劉伯溫說:「臣罪該萬死,實不敢隱瞞真象,明朝共業輾轉演變至此,早就滅亡許多年了」。

當朱元璋一聽大明江山早已滅亡久矣時,極為震驚,並且問劉伯溫說:「此人(指滅明朝的人)生長何方,若何衣冠,稱何國號,治理天下又如何?」

劉伯溫曰:

還有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憂,

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民夫。

太祖曰:「自古胡人無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劉伯溫曰:

雨水草頭真主出,

路上行人一半僧,(清朝百姓頭髮一半光頭一半紮辮子)

赤頭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總纔說,

須是川頁合成出,(預言順治皇帝)

十八年間水火奪,

庸人不用水火臣,(預言康熙年號)

此中自己用漢人,(康熙開始學漢語及用漢人)

卦分氣數少三數,

親上加親親配親。

太祖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作亂乎?」

劉伯溫曰:「非也。」

劉伯溫曰:

螺頭倒吹也無聲,

點畫佳人絲自分,

一止當年嗣失真。(即雍正在位十三年)

泥雞啼叫空無口,

樹產靈枝枝缺魂。

朝臣乞來月無光,

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見生中相稱賀,(指「乾隆」)

逍遙周甲樂飢荒。(指清乾隆時國富民強,且在位六十年,再享三年後駕崩)

太祖曰:「到此胡人敗亡否?」

劉伯溫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氣運猶未盡也。

劉伯溫曰:

廿歲力士雙開口,

人又一心度短長。(嘉慶年)

時佐寺僧八千眾,

火龍渡河熱難當,

叩首之時頭小兀,(道光皇帝)

嫦娥雖有月無光。(在位三十年)

太極殿前卦對卦。(咸豐的“豐”字)

添香禳斗鬧朝堂,

金羊水猴飢荒歲,

犬吠豬鳴淚兩行,

洞邊去水台用水,

方能復正舊朝綱。(同治)

火燒鼠牛猶自可,(焚毀圓明園)

虎入泥窩無處藏,(虎入泥窩,即清朝末年洋人及略強瓜分中國,英法聯軍等)

草頭加上十口女,(慈禧)

又抱孩兒作主張,(慈禧已控制了光緒)

二四八旗難蔽日,

思念遼陽舊家鄉。(指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光緒逃往熱河,思念故京)

東拜斗,西拜旗,

南逐鹿,北逐獅,(各國的代號)

分南分北分東西。(各國在華建立勢力範圍)

偶逢異人在楚歸,

馬行萬里尋安歇,

殘害中女,四木雞,六三人,(外國在華殘害百姓)

不識山水倒相逢。

黃龍早喪赤城中,(指光緒之瀛臺泣血)

豬羊雞太九家空,

飢荒災害皆並至,

一似風登民物同。

得見金龍民心開,(指國父孫中山)

刀兵水火一齊來,

文錢斗米無人糴,

父死無人兄弟抬,(指辛亥革命後中國軍閥割據,兵災連連)

金龍絆馬半亂申。(指孫中山於中國尚未統一就在北京病亡)

二十八星問土人,

蓬頭女子遇蓬頭,

揖讓新君讓舊君。(袁世凱違反協議,先破壞臨時約法,後稱帝)

太祖問曰:「胡人至此敗亡否?」

劉伯溫曰:

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

炮響火煙迷去路,遷南遷北六三秋。

(中華民國成立後,先有袁世凱稱帝,再有張勳復辟,南北分裂,中國經過了多年的內戰,到民國十八年才統一,正是六三一十八之數)

可憐難渡雁門關,摘盡李花盡滅胡。

黃牛山上有一洞,可藏一萬八千眾,(指台灣約一千八百萬同胞)

先到之人得安穩,後到之人半路送,

難恕有罪無不罪,天下算來民盡瘁。

火風鼎,兩火初興定太平,

火山旅,銀河織女讓牛星,

火德星君來下界,金殿樓臺盡丙丁,

一個鬍子大將軍,按劍馳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愛,永享九州金滿籯。

(指中國未來統一前,兩岸將持續對峙一段時間,在一段時日後,將會出現一萬民永戴的領袖,來弭平動亂,統一神州。)

劉伯溫隨後就說出對西元2000年後中華民族之預言

各位且仔細看劉先生為中國日後命運所下之註解:

胡人至此亡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

品物咸亨一樣形,琴瑟和諧成古道,

早晚皇帝又中興,五百年間出聖君,

聖君尚問真人出,周流天下賢良輔,

氣運南方出將臣,聖人能化亂淵源,

八面夷人進貢臨,宮女勤耕望夜月,

乾坤有象重黃金,北方胡虜害生靈,

更令南軍誅滅形,匠馬單騎安外國,

眾將揖讓留三星,三元復轉氣運開,

大修文武聖主裁,上下三元無倒置,

衣冠文物一齊來,七元無錯又三元,

大開文風考對聯,猴子滿盒雞逃架,

犬吠豬鳴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

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語知虛實,

留與蒼生作證盟。

這裡一看便知中國將會成為超級大國,而且偉人將出,如果加上其他預言說1981年1月21日出生的人是救世主,如進入2000年,這人也已是成人了,中國的偉大領袖會否和救世主是同一人呢?我們這新一代能否見證他/她的出現呢?

(http://www.tcstreet.com/Book/future/wen/wen.htm)

(http://fengshui-magazine.com.hk/No.112-Oct06/A22.htm)

Thursday, November 08, 2007

A 股似重演港73年股災 -- 2007年9月17日

A 股似重演港73年股災 -- 2007年9月17日

【明報專訊】沒有過去,就沒有將來;鑑古知今,是由來已久的分析方法。科學化點,就是搞些數學模型配合統計分析。不過,面對大時代式的結構轉變,常規的分析方法未必管用;要掌握大勢(且莫講「預測」未來),需要的是銳利的眼光、寬闊的視野,以及敏感的觸覺。

油價升穿80美元,令在下回想起70年代的石油危機。內地第2季經濟增長加速至11.5%,8月份通脹升至6.5%,食品通脹高達18.2%,7月份樓價亦升7.5%,皆勾起了在下70年代的香港回憶。75年之前的本港通脹數據不易搜尋,60年代的要從文獻裏找,至於70年代初的則可取自饒餘慶教授(在下多年前的老師)其一舊作(見參考)。

經濟數據與港「爆煲」前相仿

一如今天的中國大陸,當時本港經濟起飛,經濟增長及通脹普遍於4%以上,沒有什麼大不了;這點已曾論及,無謂重複。何時出現問題?73年,本港經濟增長升至12.3%之多年新高,通脹高達18.2%,食品通脹更達24.3%,而住屋通脹亦達8.1%(見圖1,當時未有樓價統計)。這些數字是否似曾相識?無錯,在上一段見過,比例上差不多。


之後的事,就算是73年後出世的也會略有所聞─石油危機、港股暴跌九成等。愚見始終以為,狂升暴跌的股市不宜以常規方法「展望」,不單是基本因素失去意義,連技術指標亦會愈穿愈有。此情此景,除了被證券分析界指為「低B」的拼圖遊戲外,實在亦想不到其他簡單方法。今年初時曾以越南拼大陸,預示A股年底前見5000點,結果提早到步。當時在下只是胡扯一下,怎料測市準確度比幾乎任何其他方法還要高。

A股升抵11000點不足為奇

基於測不準定律,在下無意測市;但當意識到不久將來的危與機時,則有責提出。今日的內地是當年的香港,這個說法不會大錯。是故,從基本因素講,A股會先有機而後見危,這個估計亦不算離譜。至於會否先於年底前升至近11000點、而再於兩年後跌至1000點(見圖2),就不得而知了。總之,屆時要見11000點或1000點亦不必大驚小怪。


當年有石油危機,今日有次按危機。如果大陸真要重蹈34年前的香港覆轍,即使在下被譽為「料事如神」,但隨之而來的經濟急收縮將會是痛苦無比。但願上文看錯。

■參考:

1. Saw, Swee-Hock(1975), "Methodology of the Hong Kong Consumer Price Index 1963 - 1973," The Statistician 24(2), 101 - 114.

2. 《金融與經濟論叢》第14章〈香港的金融體系、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饒餘慶著,1992年。

羅家聰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資金部

lawkachung@gmail.com

A股似重演港73年股災 -- 2007年9月17日

【明報專訊】沒有過去,就沒有將來;鑑古知今,是由來已久的分析方法。科學化點,就是搞些數學模型配合統計分析。不過,面對大時代式的結構轉變,常規的分析方法未必管用;要掌握大勢(且莫講「預測」未來),需要的是銳利的眼光、寬闊的視野,以及敏感的觸覺。

油價升穿80美元,令在下回想起70年代的石油危機。內地第2季經濟增長加速至11.5%,8月份通脹升至6.5%,食品通脹高達18.2%,7月份樓價亦升7.5%,皆勾起了在下70年代的香港回憶。75年之前的本港通脹數據不易搜尋,60年代的要從文獻裏找,至於70年代初的則可取自饒餘慶教授(在下多年前的老師)其一舊作(見參考)。

經濟數據與港「爆煲」前相仿

一如今天的中國大陸,當時本港經濟起飛,經濟增長及通脹普遍於4%以上,沒有什麼大不了;這點已曾論及,無謂重複。何時出現問題?73年,本港經濟增長升至12.3%之多年新高,通脹高達18.2%,食品通脹更達24.3%,而住屋通脹亦達8.1%(見圖1,當時未有樓價統計)。這些數字是否似曾相識?無錯,在上一段見過,比例上差不多。

之後的事,就算是73年後出世的也會略有所聞─石油危機、港股暴跌九成等。愚見始終以為,狂升暴跌的股市不宜以常規方法「展望」,不單是基本因素失去意義,連技術指標亦會愈穿愈有。此情此景,除了被證券分析界指為「低B」的拼圖遊戲外,實在亦想不到其他簡單方法。今年初時曾以越南拼大陸,預示A股年底前見5000點,結果提早到步。當時在下只是胡扯一下,怎料測市準確度比幾乎任何其他方法還要高。

A股升抵11000點不足為奇

基於測不準定律,在下無意測市;但當意識到不久將來的危與機時,則有責提出。今日的內地是當年的香港,這個說法不會大錯。是故,從基本因素講,A股會先有機而後見危,這個估計亦不算離譜。至於會否先於年底前升至近11000點、而再於兩年後跌至1000點(見圖2),就不得而知了。總之,屆時要見11000點或1000點亦不必大驚小怪。

當年有石油危機,今日有次按危機。如果大陸真要重蹈34年前的香港覆轍,即使在下被譽為「料事如神」,但隨之而來的經濟急收縮將會是痛苦無比。但願上文看錯。

■參考:

1. Saw, Swee-Hock(1975), "Methodology of the Hong Kong Consumer Price Index 1963 - 1973," The Statistician 24(2), 101 - 114.

2. 《金融與經濟論叢》第14章〈香港的金融體系、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饒餘慶著,1992年。

羅家聰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資金部

lawkachung@gmail.com

A股似重演港73年股災 -- 2007年9月17日 【明報專訊】


沒有過去,就沒有將來;鑑古知今,是由來已久的分析方法。科學化點,就是搞些數學模型配合統計分析。不過,面對大時代式的結構轉變,常規的分析方法未必管用;要掌握大勢(且莫講「預測」未來),需要的是銳利的眼光、寬闊的視野,以及敏感的觸覺。


油價升穿80美元,令在下回想起70年代的石油危機。內地第2季經濟增長加速至11.5%,8月份通脹升至6.5%,食品通脹高達18.2%,7月份樓價亦升7.5%,皆勾起了在下70年代的香港回憶。75年之前的本港通脹數據不易搜尋,60年代的要從文獻裏找,至於70年代初的則可取自饒餘慶教授(在下多年前的老師)其一舊作(見參考)。



經濟數據與港「爆煲」前相仿



一如今天的中國大陸,當時本港經濟起飛,經濟增長及通脹普遍於4%以上,沒有什麼大不了;這點已曾論及,無謂重複。何時出現問題?73年,本港經濟增長升至12.3%之多年新高,通脹高達18.2%,食品通脹更達24.3%,而住屋通脹亦達8.1%(見圖1,當時未有樓價統計)。這些數字是否似曾相識?無錯,在上一段見過,比例上差不多。


之後的事,就算是73年後出世的也會略有所聞─石油危機、港股暴跌九成等。愚見始終以為,狂升暴跌的股市不宜以常規方法「展望」,不單是基本因素失去意義,連技術指標亦會愈穿愈有。此情此景,除了被證券分析界指為「低B」的拼圖遊戲外,實在亦想不到其他簡單方法。今年初時曾以越南拼大陸,預示A股年底前見5000點,結果提早到步。當時在下只是胡扯一下,怎料測市準確度比幾乎任何其他方法還要高。


A股升抵11000點不足為奇


基於測不準定律,在下無意測市;但當意識到不久將來的危與機時,則有責提出。今日的內地是當年的香港,這個說法不會大錯。是故,從基本因素講,A股會先有機而後見危,這個估計亦不算離譜。至於會否先於年底前升至近11000點、而再於兩年後跌至1000點(見圖2),就不得而知了。總之,屆時要見11000點或1000點亦不必大驚小怪。


當年有石油危機,今日有次按危機。如果大陸真要重蹈34年前的香港覆轍,即使在下被譽為「料事如神」,但隨之而來的經濟急收縮將會是痛苦無比。但願上文看錯。


■參考:
1. Saw, Swee-Hock(1975), "Methodology of the Hong Kong Consumer Price Index 1963 - 1973," The Statistician 24(2), 101 - 114.
2. 《金融與經濟論叢》第14章〈香港的金融體系、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饒餘慶著,1992年。


羅家聰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資金部
lawkachung@gmail.com

Sunday, November 04, 2007

貨幣的發明 (陳建良- 暨大經濟學系)

貨幣的發明 (陳建良- 暨大經濟學系)

人類經濟活動的主要特色是分工與交換,在經濟發展伊始,是物物直接交換的經濟型態(barter economy),但因實物交換缺乏共同價值標準、不易尋覓適宜的交換對象,且運送與儲藏不便,再加上延期支付上的困擾,才逐漸演變為貨幣經濟(monetary economy)。貨幣的產生克服了物物交換的困難,並成為現代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交易媒介。在貨幣經濟的初期,貨幣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商品,例如金、銀、元寶等貴金屬,稱為商品貨幣。但是貴金屬貨幣的最大問題,在於成色不統一且不易分割,因此當成色不同的貴金屬貨幣同時發行時,人們會保留成色較高的「良幣」,只剩下成色較差的「劣幣」在市面上流通,亦即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現象。[1]

由於貴金屬貨幣具有上述缺點,遂有紙幣的發明。我國宋朝時的「交子」,堪稱史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發明之初,是為避免貴金屬的攜帶與交換不易,因此紙幣與貴金屬可以相互交換。這個情形到了近代仍舊存在,例如美國在1971年之前,外國人持有美元者可以35美元向美國財政部兌換一英兩黃金;台灣在日治初期,台灣銀行的銀行券也可以無條件兌換金幣或銀幣;這種貴金屬與紙幣對等交換,以黃金或白銀支持紙幣購買力之制度,稱為金本位(gold standard)或銀本位(silver standard)制度。準此,紙幣發行必須有等值的貴金屬作為發行保證,使用者才會對紙幣有信心,發行紙幣所必須準備的等值貴金屬,就稱為發行準備。[2]

發行準備和紙幣的數目原來是一對一的關係,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發行準備也由十足準備逐漸變成部份準備,紙幣的發行量和貴金屬的對等關係也隨之消失,紙幣不再可以兌換等價的貴金屬。此後,紙幣的購買力來自政府的法令,政府賦予紙幣無限法償(legal tender)的地位,此種貨幣稱為強制貨幣(fiat money)。

貨幣的功能主要在於價值標準(standard of value)、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延期支付(deferred payment)與價值儲藏(store of value)。只要是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就可以稱為貨幣,除了紙幣與鑄幣稱為通貨(currency)之外,支票存款、活期存款與活期儲蓄存款都有高度的變現性與流動性(liquidity),因此支票存款、活期存款與活期儲蓄存款亦屬於貨幣的一部份,稱為存款貨幣。

貨幣供給量的衡量

通貨淨額與存款貨幣淨額合稱為貨幣供給量。依照目前國際慣例,貨幣數量依其流動性高低,可以分成M1A, M1B和M2三種,其中M1A的流動性最高,由通貨淨額、支票存款和活期存款加總構成; M1A再加上活期儲蓄存款即是M1B。其中的通貨淨額是中央銀行之負債,係指在社會流通之紙幣的總額,可視為社會之淨財富(net wealth)。至於存款貨幣淨額是可創造存款之金融機構[3]的負債,由支票存款及類似支票存款的銀行負債,扣除代交換票據構成;因存款貨幣是以其他部門之負債為基礎發行,故非屬社會之淨財富。除了M1A與M1B之外,金融統計中另有貨幣性較不足的準貨幣(quasi-money),包括定期性存款、郵匯局郵政儲金、外匯存款、企業及個人持有貨幣機構及郵匯局之附買回交易證券(RP)及外人之新台幣存款等五項,該類金融資產通常以價值儲藏為主要動機。若將M1B加計準貨幣,則為M2,即廣義的貨幣供給量。[4]

貨幣的發行、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

貨幣政策常見的方式,是透過貨幣供給量的多寡影響經濟運作,乃政府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貨幣供給量係由一貨幣乘數(monetary multiplier)與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之乘積所決定。貨幣基數即為通貨,又稱為準備貨幣(reserve money)或強力貨幣(high-powered money);貨幣乘數則為金融機構收取存款之後,部份再貸放給民間從事商業活動,此放款有部份又回流金融機構存放,如此重複存取、創造信用的機制,稱為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效果,故銀行信用之增長或萎縮,除影響整體金融體系之運作外,亦連帶促使貨幣供給擴張或收縮。

中央銀行如欲改變貨幣供給量,可以透過貨幣基數的增減來達成。中央銀行改變通貨幣基數的方式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方式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如買賣由政府發行或保證之債券、由銀行發行之金融債券與經銀行承兌或保證之票據、發行乙種國庫券、可轉讓定期存單與儲蓄券等方式,讓銀行體系中的存款準備金數量增加或減少。除了公開市場操作之外,重貼現政策[5]、存款準備政策[6]、選擇性信用管制[7]和道義說服[8]亦為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準此,中央銀行可以影響銀行體系準備貨幣的增減,再透過存款貨幣機構的信用貸放能力,對社會流動性與貨幣數量產生倍數的擴張或收縮效果,並進而控制貨幣供給量,達到政策目標。

由於貨幣供給量的穩定與否對一國經濟影響甚鉅,而且貨幣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因此各國政府的通貨發行權皆由政府部門的中央銀行主管。近來成立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參與聯盟的國家迭有爭議,論者關心的議題之一,就是參與聯盟的國家將喪失獨立的中央銀行功能。歐洲聯盟的最重要里程碑,是所有歐盟國家廢除本國貨幣,改用統一的歐元(Euro dollar),幾個國家共同發行歐元的重要隱含,就是參與發行的國家都將喪失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因為再無法控制自己國家的貨幣供給量。

若以美國的貨幣發行制度為例,美國1914年設立的中央銀行稱為聯邦準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由12個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s)組成,聯邦準備系統的貨幣政策由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的十二位理事共同議決,其理事主席即為大家熟知的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美國的貨幣政策(包括貨幣供給量及利率水準)即由聯邦準備銀行所主管。[9]另以香港為例,香港的貨幣供給係由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主管,至於紙幣的發行則授權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渣打銀行與中國銀行等三家商業銀行負責,並以美元提供十足準備。

幣信的建立與鞏固是通貨發行管理之重要一環,此與貨幣供給量的控制息息相關。承平時期的政府若是預算支出大過於租稅收入,其融資通常以公債進行,即以公債向民間借款,謂之公債融通(bond financing);但非常時期的政府,為了快速取得戰略物資,可能要求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直接交由政府購買民間物資,此即所謂的貨幣融通(monetary financing)。[10]當貨幣供給量控制不當,過度增加時,由於以貨幣形式存在的儲蓄變得毫無價值,民眾便會急於以貨幣換取實物,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物資,自然造成通貨膨脹的現象,若通貨膨脹超過三位數時,即稱為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近代兩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因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以及龐大的軍費支出,造成財政鉅額赤字,迫使政府大量印發鈔票,而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經濟體制幾乎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俄國與奧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匈牙利與希臘,乃至晚近拉丁美洲的軍事強權國家,屢見惡性通貨膨脹現象,就是不當的貨幣融通所造成。

我國的近代貨幣史

在說明了貨幣的發展過程之後,以下簡述中國的近代貨幣史。自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四日起,國民政府為控制全國金融,禁止銀元流通,改以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後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爲法定貨幣。抗戰期間,法幣急劇貶值,遂於民國三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實行幣制改革,以金圓為本位幣,十足準備發行金圓券,代替崩潰的法幣,限期收兌已發行之法幣、東北流通券,及人民所有黃金、白銀銀幣與外國幣券,同時各種商品價格凍結於八月十九日之水準。但為支應迅速擴大的財政赤字,民國三十七年底金圓券竟發行至69萬9400多億,為原預定發行計畫的三萬多倍,最後金圓券因幣信不彰而告終。

另一方面,為實施獨立貨幣制度,穩定台灣地區金融,隔絕大陸通貨膨脹對台灣之影響,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之初,係由台灣銀行發行台幣(即舊台幣),其發行額最初核定為三十億元,不過,因政府藉由發行通貨墊付融通龐大的軍政經費與重建資金,發行額逐漸上升,終使紙幣制度失去控制,並演變成惡性通貨膨脹。民國三十四年到三十八年期間,台灣物價幾乎是一日數變,每年物價漲幅都在500%至1200%之間。[11]為解決惡性通貨膨脹,遏阻物價上漲,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台灣省政府遂頒布「新台幣發行辦法」,施行幣制改革,由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取代舊台幣,以提高貨幣價值,恢復貨幣的正常流通速度,而當時舊台幣四萬元,只能兌換新台幣一元。

民國五十年七月中央銀行在台復業,依照「復業方案」及行政院院會通過之「中央銀行在台灣地區委託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辦法」,由中央銀行執行貨幣發行權,並委託台灣銀行代理發行。新台幣鈔券與硬幣之規劃、印製、鑄造、存儲、銷毀及準備金之提供、保管,由中央銀行辦理;券幣之調撥、運送、地區調節及回籠銷券之整理業務,則由台灣銀行辦理。

結論

貨幣供給量多寡與物價高低的相對應關係,是經濟學理論中普遍受到證實的現象,依照基本的經濟學理論,正常的貨幣供給量應與經濟成長的速度相近,例如經濟成長率每年3%,則貨幣供給量的年成長率也應該維持在3%左右,提供經濟成長的交易所需,但亦不可過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通貨膨脹。由以上的討論,可知貨幣在經濟體系內流通,促進交易進行,保持經濟運作正常而不可或缺,但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國的貨幣當局在貨幣供給量的操作上不可不慎。

參考資料

1.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1),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之制度與功能,台北,中央銀行。

2. 中央銀行網站資料,http://www.cbc.gov.tw。

3. 林鐘雄(1990),貨幣銀行學,台北,三民書局,六版。

4. 香港金融管理局網站資料,http://www.info.gov.hk/hkma/。

5.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下冊,四版,翰蘆圖書,2000年。

6. 潘志奇(1980),光復初期台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社。

7. 羅兩莎(2000),除舊佈新酷「幣」了,新台幣改革史,中時電子報網站資料,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100year/money.htm。

8. Stockman, C. Al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2nd edition, 1999, The Dryden Press.

99. http://home.netvigator.com/~ykleungn/b5rebook.htm

貨幣發行局制度

5月26日刊出
題:貨幣發行局制度  匯率自動調節機制

撰文:李少英

引言:
  眾所周知,香港是採用貨幣發行局制度。但你對這個制度的認識,又有多少呢?

小題:發行貨幣須有外幣支持
  貨幣發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的主要核心,是當一個國家要發行某一數額的(該國)貨幣時,該批貨幣須要有同等價值的外幣作十足支持的情況下才能發行。以香港為例,如果香港要發行七百八十萬港元,便須有同等價值的美元作十足支持,即需有一百萬美元。

  而本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及本港發鈔銀行的發鈔程序也是本港貨幣發行局制度的一部分。由於本港發行港元需有同等價值的美元支持,在計算同等價值美元時,便會牽涉匯率兌換過程,而香港則會根據聯繫匯率作為計算的基礎。而在聯繫匯率制度下,1 美元可兌換 7.8 港元;所以,若香港有 1 美元,就可發行 7.8 港元(上述的例子已暗示這點)。

  香港是在 1983 年 10 月 17 日實施聯繫匯率制度,從那時起,聯繫匯率制度便成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基礎。

小題:一美元換負債證明書
  本港三家發鈔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及中國銀行)發行銀行紙幣時,必須根據 1 美元兌 7.8 港元的匯率,向金管局交付美元以換取負債證明書(Certificates of Indebtedness),作為所發行的銀行紙幣的保證。同樣地,三家發鈔銀行可退回負債證明書予金管局,取回 1 美元的「保證金」。

  另外,金管局亦向持牌銀行作出明確保證,所有銀行在金管局的結算戶口內的港元可按 1 美元兌 7.75 港元的固定匯率,亦是我們稱之為的兌換保證匯率,兌換成為美元。但在 1999 年 4 月 1 日起,兌換保證匯率會由 7.75 水平,分 500 天,每天調整 1 點子(即 0.0001 港元)至 7.8 水平。屆時兌換保證匯率便會與負債證明書的兌換匯率達致一致水平。

小題:貨幣基礎的構成部分
  至於本港的貨幣基礎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一、已發行的銀行紙幣及硬幣;
二、持牌銀行在金管局所設結算戶口內的總結餘;
三、所有已發行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

  而在貨幣發行局制度下,貨幣基礎由外幣儲備提供十足保證,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都必須先有外匯儲備相應變動完全配合。

小題:港匯自動調節機關
  貨幣發行局的最大特色,是它本身亦是一個自動調節機制,確保港元匯率穩定。當有資金流入或流出香港時,調節機關便會自動啟動,使港元匯價保持在應有水平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的運作過程如下:

情況一:有資金流入香港
  當有外資流入香港,假設這批外資為美元。不論該批資金是用作投資生意、買樓、賺取港元高息,還是投進本港股票市場也好,也得將資金轉換為港元,因本港的法定貨幣為港元。資金的擁有者將手上持有的美元,向本港銀行兌換為港元。銀行則會向金管局以美元買港元,應付客戶的需求。

  一方面,市場對港元需求會因有外資流入而增加,對港元匯價造成上升的壓力。但另一方面,由於這批美元兌換為港元後,最終很大可能也是存入本港的銀行體系內,造成銀行體系總結餘上升,換句話說,即是本港的貨幣基礎得以擴張。

  貨幣基礎的增加會導致本港的利率水平下降,這反而會刺激外資流出香港。外國投資者會將手上資金換回美元,這過程會使港匯向下調整,剛好抵銷港匯上升的壓力,使港元匯價水平保持平穩。

圖一:外資流入香港


外資流入-->港元需求增加-->銀行向金管局以美元買入港元
        |           |
        |           v
        |         貨幣基礎增加
        |           |
        |           v
        |         利率下降
        |           |
        v           v
     港匯有上升壓力     港匯有下調壓力  
        |           |
         ------------
              |
              v 
            港匯保持穩定


情況二:有資金流出香港
  當外來投資者(假設是美資)將在港賺得的港元兌換回美元時,他們會透過銀行進行兌換;銀行則向金管局以港元買美元。同樣地,市場因外資拋售港元使港元的需求下降,造成港元匯率下跌的壓力。但因銀行體系內的總結餘減少,導致本港的貨幣基礎收縮,最終使本港的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則會吸引部分外資流入賺取高息,這些對港元的需求促使港匯向上調整,抵銷港匯下降的壓力,港元匯價得以保持平穩。

圖二:外資流出香港


外資流出-->港元需求減少-->銀行向金管局以港元買入美元
        |           |
        |           v
        |         貨幣基礎減少
        |           |
        |           v
        |         利率上升
        |           |
        v           v
     港匯有下調壓力     港匯有上升壓力  
        |           |
         ------------
              |
              v 
            港匯保持穩定


  此外,從以上兩個情況可知,本港的銀行體系總結餘是按照流出及流入的資金而增減。

貨幣發行局帳目: 1999 年 3 月期末數字(百萬港元)
(貨幣基礎)
負債證明書 -- 92,595
流通硬幣 -- 5,789
已發行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 -- 97,546
外匯基金債券應付利息 -- 596
銀行體系結餘 -- 3,472
(應收)/應付帳項淨額 --(565)
總額 -- 199,433

(支持資產)
指定美元資產的投資 -- 218,411
投資應收利息 -- 1,516
(應收)/應付帳項淨額 --(1,511)
總額 -- 218,416
支持比率 -- 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