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1, 2007

[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風暴]

1997~1998年對亞洲各新興國家來說是最不堪回首的一年。這一年的大部分時間,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亞洲各新興市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說:我們花了40年建立起的經濟體系,都被這個帶有很多錢的白痴一下子給搞垮了。 這個擁有很多錢的白痴就是喬治﹒索羅斯,以他操作的量子基金為首的各國際投機客從5月開始對泰銖發動了攻擊,並揭開各經濟體的骨牌效應,正式引燃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泰銖、印尼盾、馬來西亞元、菲律賓比索兌美元匯價狂跌﹔緊接著新加坡、韓國、台灣、香港等亞洲四小龍也難逃此劫。紐約道瓊指數、倫敦和東京的各大股市也不可避免地捲入這一泥沼。這場空前的金融危機來勢之猛、涉及範圍之廣令全球為之震驚!

起因: 索羅斯血洗東南亞各國之時,泰國人的國際購買能力在一天內銳減 16.7%,一場規模空前的金融風暴開始登陸東南亞。1997年1月份,以喬治﹒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開始對覬覦已久的東南亞金融市場發動攻擊,開始拋售泰銖,買進美元,泰銖直線下跌。量子基金企圖控制匯市,狠撈一筆,而東南亞一些國家房地產、外匯 儲備、金融市場管理的混亂與失控,給投機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柿子挑軟的吃,索羅斯的如意算盤是:先從最不堪一擊的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入手,進而攪亂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台灣及香港,以擊潰亞洲金融市場的信心,引發“群羊”心理。索羅斯認為,只要擊垮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其它國家就不可避免一個接一個倒下。因此泰銖成了投機客首當其衝的目標。1997年5月份,國際貨幣投機商開始大舉放空泰銖,泰銖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面對投機商來勢洶洶的進攻,泰國央行與新加坡央行聯手介入,三管齊下,企圖捍衛泰銖陣地,他們動用了120億美元吸納泰銖﹔禁止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投機者﹔大幅提高利率,在一番短兵相接之後,泰銖的地位暫時保住了。但投機客並未就此鬆手,貨幣投機商進行強而有力的反擊,他們再度籌集資金,狠狠地拋空泰銖。索羅斯開始節節挺進。在此同時,泰銖貶值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屢創新低。泰政府徹換原財政部長庵雷﹒威拉旺,此舉,使泰銖的走勢雪上加霜,菲律賓成了下一個受害者,比索匯率開始大幅起落。庵雷﹒威拉旺黯然離去卻未能阻止泰銖的節節失利。6月份,投機商開始出售美國國債,匯集資金,再度向泰銖發起致命一擊。泰央行奮起還擊。其時,泰政府此時已奄奄一息人人自危,在經濟繁榮掩蓋下的各種弊端逐一暴露出來。為了安定民心,6月30日泰國總理差厄利發表電視講話:“我再次重申,泰銖不會貶值,我們將讓那些投機分子血本無歸。”但金融市場仍像個扶不起的阿斗。此時的泰國央行已彈盡糧絕,僅有的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花光。就在泰總理講話兩天之後,泰國央行被迫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當天,泰銖兌美元匯率重挫20%,7月29日,泰國央行行長倫差﹒馬拉甲宣布辭職,8月5日,泰央行決定關閉42家金融機構,至此,泰銖終於失守。

連鎖反應:在此同時,菲律賓比索的軟弱可欺使它成為投機商的另一狙擊目標,菲國央行嘗試一周之內4次加息,並宣布擴寬比索兌換美元匯率的上下波幅,竭力對抗索羅斯。但大勢已去,無力回天。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許菲律賓比索在更大的幅度內波動,比索貶值慘不忍睹,實際上,這正暗示比索保衛戰的全面失守。此時的索羅斯並未因此而心滿意足,他們四下出動,尋找可獵殺的下一個目標,馬來西亞、印尼進入了他的視線之內。馬來西亞央行企圖拉馬來西亞的貨幣來阻止投機客的興風作浪,印尼政府也進場拉抬印尼盾。但終抵擋不住投機客強有力的進攻,馬幣、印尼盾對美元兌換比一再挫低,至此,東南亞諸國展開一連串的貶值競賽。鄰國陣地的失守開始波及一向有“避難貨幣”之稱的新加坡貨幣。唇亡齒寒,儘管新加坡也採取了拉高利率等措施,但已回天乏術,新加坡元兌美元的匯率還是持續下跌。在索羅斯的強硬態勢下,各國政府均感力不從心,已紛紛放棄了捍衛行動,開始屈服,任由本國貨幣在市場中浮沉,另一方面,國際貨幣投機客更是有恃無恐,在東南亞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橫行一時。東南亞貨幣狙擊戰弄得人人自危,各國金融當局使盡渾身解數到處消毒以免掉入這一泥沼之中,就連在此次風潮中一直作壁上觀的美國也開始表態,因美國的科技產品多以亞洲為生產基地,美聯邦儲備委員會(FED)主席葛林斯潘說,這場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由一個國家涉及到另一個國家,美國願意幫助“受這次波動影響的國家”。國際投機商咄咄逼人的氣焰已使得國際社會對集體應付貨幣危機的意識正在加深。7月25日,中國、澳大利亞、日本、香港、印尼、韓國、馬來西亞等亞太地區11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和金融管理局高層代表在上海開會,會議後的聲明表示,一個穩定的貨幣市場是非常重要的,亞太各國將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同研究,對有關國家提供新援助的措施協助成員國在必要時進行經濟調整,這個消息對東南亞各國來說,至少讓他們覺得在自己與國際貨幣炒家進行殊死搏鬥時不再那麼孤單。8月5日,危機重重的泰國,同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附帶苛刻條件的備用貸款計劃及措施。8月11日,為拯救資金短缺的泰國,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持,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行長在日本東京舉行會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一些國家承諾分擔為泰國提供總共160億美元(後增至167億美元)的融資款。8月21日,國際清算銀行(BIS)宣布給予泰國總值33億美元的臨時貸款,以協助它渡過難關。就在東南亞各國四處求積極策劃之時,國際投機客卻銷聲匿跡,停止攻擊。8月20日,東南亞各國貨幣匯率暫時回穩,東南亞各國人們均大大喘了口氣。

窮追猛打: 就在大家以為風暴已經過去!平靜的外表下孕育著一股不平凡的肅殺氣份,就像暴風雨前夕的寧靜,各國的歡樂或許還言之過早,投機客新一波的“血腥屠殺”只是在等待另一個合適的機會而已,令人無奈的是,這種寧靜僅僅持續了幾天。8月底,又一輪令人瞠目結舌的跌勢迎面襲來。這一次,把東盟成員汶萊也被拉下水。至此,索羅斯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勢,再度集中火力向東南亞各國開火。9月份,這場風暴持續肆虐進入第三個月,外匯市場的頹勢仍舊繼續。東南亞各國經濟狀況繼續惡化。10月19日,泰國財政部長他農﹒比達亞也惆然卸任而去。直到11月上旬,這場對東南亞諸國來說噩夢一般的4個多月的黑色風暴才漸趨平靜,但對東南亞,特別是身處震源的泰國來說,卻是殘破不堪。在這場危機中,受害最慘的恐怕非泰國莫屬,猛烈的金融風暴把這個國家一下子砸到了谷底。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說:“這個傢伙(指索羅斯)來到我們的國家,一夜之間,使我們全國人民十幾年的奮鬥化為烏有。”泰國銀行行長差旺說:“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瞧著索羅斯這流氓強盜剝奪我們曾經擁有的財富”對所有的東南亞人來說,他們過去曾擁有一大筆財富瞬間化為烏有。印尼音樂家邦尼勒古馬赫為買一幢夢中花園而奮鬥了30年,正準備遷入時,金融風暴來了,不得不退掉它。一個為吃飯而憂的時代,一個需要省吃儉用的時代已不可避免。那些腰纏萬貫的富豪,也只能看著自己50%甚至更多的財產無影無蹤而去,據估計,從3月到9月,馬來西亞排名前12位的富翁,僅在股票市場就損失了130億美元,印尼總統蘇哈托的子女們也被迫出售他們的公司。曼谷奇異的風光依然那麼美麗動人,吉隆坡的高樓大廈依然鱗次櫛比﹔面對現實,這卻東南亞人最痛苦又最無奈的選擇!

空襲香港: 三個月之後,席捲東南亞地區的金融風暴登陸香港。1987年黑色星期一也許仍存在於許許多多的香港人的記憶中,1987年10月的香港股災就像一場噩夢仍心有餘悸。1997年的秋天10月,又一輪“大熊市”席捲整個香港股市。1987年10月20日是美國華爾街股市慘劇“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紀念日,正因如此,它成了投資分析家們最為焦慮不安的一天,然而,恐怖氣氛並未在華爾街股市出現,道瓊指數一周之間跌落210點之後,當天反彈了74點。正當投資分析家們額手相慶之際,在地球的另一端卻早已危機四伏、暗潮洶湧。事隔10年之後又一個“黑色星期一”正開始降臨,只不過,這次籠罩的是購物天堂的香港。10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恆生指數下跌765.33點,22日則持續了跌勢,下跌了1200點。23日,對於港元前景的擔憂使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節節上揚,21日僅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漲300倍。在這種氣氛下,港股更連續第四次受挫,下跌達10.41%。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蔭權表示,香港基本經濟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到外圍因素暫時投機影響,投資者不必恐慌。他說:“我不認為這是股災。”無論如何,特區政府首先是要捍衛港元匯率。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的信心感染了投資者,24日,在連續4個交易日大幅下跌後,香港股市在這天強力反彈,恆生指數大漲上升718點,升幅達6.89%,27日,曾蔭權再次重申,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不會改變,這次活動中受損失的只會是投機者。此時,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惡性循環式的普遍狂跌,27日,紐約道瓊指數狂跌近554.26點,是有史以來跌幅最慘的一天,因而導致中途自動停盤一個小時。東京股市開盤後即狂跌800多點。28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400多點,跌幅達13.7%,全日最低達8775.88點,以9059.89點收市,下跌點數創歷史之最,在這種狀況之下,香港股市的震盪已非自身因素了。對此,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強調,香港股市的震盪只是暫時性的調整。香港輿論界表示強烈的信心,《星島日報》發表評論指出:“過去,在經歷了經濟危機後,香港會很快復甦,而且更加蓬勃,這次亦應不例外。美國財政指出,自1987年全球股災之後,香港股市過去10年的回報率居全球股市之首。經過九七股災後,本港只要大力發展經濟,十年後的回報率又可能是全球之最。由索羅斯所引起的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如火山噴發般地震驚了全球,身處震源中心的泰國、馬來西亞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也遭受波及。人們都意識到:“黑色金融暗潮”登陸香港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面對國際金融炒家們咄咄逼人的氣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表示,香港特區的外匯儲備豐富,經濟正穩步增長,所以這一風暴對香港不會形成嚴重的影響。事實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機商幾次試探性地對港幣進行攻擊,8月14日和15日,一些實力雄厚的對沖基金進入香港匯市,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元對美元匯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稱為港元匯率的重要心理關鍵點。香港金融管理當局迅速反擊。通過抽緊銀根、拉高同業拆息去迎擊投機者。金管局提高對銀行的貸款利息,迫使銀行把多餘的頭寸交還回來,讓那些借錢放空港元買美元的投機者面對堅壁清野之局,在極高的投機成本下望而卻步。故在很短的時間內,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復平靜,投機商無功而返。然而,人們心理非常明白,這批炒家並不會就此罷休,雙方的血腥終不可避免。香港當局更是未雨綢繆,政策、輿論攻勢雙管齊下,提醒這批“金錢游鱷”不要輕舉妄動。港府為了這一目標而導致利息飆升,屬無可避免,國際投機者三番五次狙擊港元的行動不僅志在港元匯價上獲利,而且採用全面戰略,要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上獲利,他們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場上累積大量空單,然後買遠期美元,放空遠期港元,大造聲勢。待港府為對付港元受到狙擊而採取措施大幅提高利率時,人們憂慮利率大升將造成股市與房市挫低,這時投機者便趁勢大空期指,令期指大崩跌。於是,股票市場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殺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空倉而獲取豐厚的利潤。換言之,投機者雖然在港元匯價上無功而返,甚至小損,但在期指市場上卻狠撈一筆。對此,香港金融管理局首先動用龐大的外匯儲備吸納港元,二是調高利息並抽緊銀根。一番對攻之後,港股在連續下跌中止住腳步並開始強勁飆升,主要是有中資及外地資金入場,24家藍籌、紅籌上市公司從市場買回自家股票,推動市場上揚。在股市強勁反彈之下,港元匯價恢復穩定。至此,這場驚心動魄的港幣保衛戰告一段落。這場投機客與香港金管局的大戰最後金融局以艱難取勝而告終,但它所帶給人們的震撼卻並不僅局限於這場危機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自由資本市場的危險。像一場瘟疫,東南亞的這股“金融颶風”不僅在東南亞橫行一時,更傳染至全世界的金融市場1997年10月28日,東京股市繼27日大幅下挫後繼續暴跌。10月27日,美國道瓊工業股票指數狂瀉554.26點,成為歷史最大的日跌點 。當天上午,在道瓊指數下跌550點之後,有“電流中斷器”之稱的股市運行安全機制立即停止了股票交易。與此同時,倫敦、巴黎、法蘭克福、莫斯科、聖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墨西 哥城的股市都經歷了一次歷史上罕見的大震動,跌幅之大,令人目瞪口呆。

最後的祭品---韓國 令人震驚的1997年,對韓國來說也是傷痕累累。事實上,一度被譽為“漢江奇蹟”的韓國經濟曾因其高速增長而躋身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為先進國家俱樂部之一員,並且以亞洲的經濟典範的形象出沒於國際舞台,可是歷經投機客的狙擊後,昔日的繁榮已去。韓國企業界公開宣稱:“我們已完全失去經濟自主權”。韓國的經濟何以脆弱到如此不堪一擊的地步呢?剛邁進1997年的門檻,接二連三的打擊就源源不斷地向韓國經濟襲來。首先是年初爆發了大罷工。到了1月底,又揭發出韓寶集團巨額票據醜聞。正當以上兩個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之際,日元貶值又開始對出口商予以沉重打擊。1月23日,韓寶鋼鐵工業公司無力償還借款,拉開了1997年大公司破產序幕。韓寶破產的消息使漢城股市指數下跌2.8%﹔3月22日,三美綜合特殊鋼公司的破產導致韓國証券交易所連續四天行情下跌﹔4月21日,韓國最大釀酒集團商真露公司因債台高築而倒閉﹔7月15日 ,韓國第八大集團企業起亞集團無力償還其10萬億韓元的債務,成為最新一個銀行援助對象。韓興、代龍等集團或宣布破產或因為政府的干預而成為待援的“病人 ”……隨著大企業集團的相繼破產或瀕臨破產,韓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源於東南亞的這股金融禍水則將韓國這隻“太極虎”推向深淵。從1997年11份開始,韓元兌換美元的匯率屢破歷史最低紀錄,11月6日更是慘跌至975韓元兌1美元的新低。12月12日最終跌至1891.40韓元兌換1美元。短短的兩個月之內,從9月份的890韓元兌換1美元狂貶50%以上。同時,外匯市場的波動波及到國內股市,股票指數跌破350點, 創10年8個月中的最低水平。韓元貶值,促使韓國10月份出口值創125.8億美元的新高,但同時又意味著外債擴增和進口成本升高,抵消了出口競爭力。面對這種千瘡百孔的局面,韓國政府奮起還擊,竭盡全力拯救韓元。11月19日下午,韓國政府宣布了一系列穩定金融形勢的措施,如放寬韓元匯率的浮動限度,提前開放中長期債券市場,對經營不好的金融機構實行限令改革和兼併。臨危受命的副總理兼財政經濟院長官林昌烈宣布,為了改善金融業的結構,提高韓國經濟的對外信譽、穩定金融市場,政府將把目前2.25%的韓元匯率日浮動限幅,擴大到10%﹔把原計畫在1999年以後開放的中長期公司債券市場提前到1997年12月份開放﹔韓國政府保證支付在各種金融機構中儲蓄的本金和利息,直到2000年年底 。在開放債券市場時,為了防止外國投資者的投機行為所造成的副作用,韓國政府將把外國人對每個項目的投資額限制在30%。同時政府將把外國銀行駐韓機構兌換韓元的金額從10億美元增加到20億美元。政府還將著手向國際金融機構大量籌措外匯。對於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為償還債務進行的現金借款。韓國中央銀行也拼盡全力進行市場干預,試圖止住韓元的瘋狂下跌,無奈韓國外匯儲備只有300億美元,杯水車薪,韓央行的干預有如螳臂擋車。而且,央行在市場干預失敗後,外匯儲備僅剩可憐的70億美元,遠遠不夠1997年年底和1998年到期的1100億外債。在這種狀況下,韓元兌美元匯率繼續下跌,國內股市也一再疲軟,國家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以及美國、日本等尋求緊急貸款援助。1997年12月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韓國簽署援助協議,該組織提供韓國210億美元備用信貸。另外世界銀行也將提供100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提供40億美元,其它國家提供200億美元。援助總額為550億美元。迫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壓力,韓國政府被迫答應落實嚴厲的穩定經濟計劃以及廢除當初使韓國發展成為“經濟之虎”的重要經濟體制和做法,包括整頓金融、緊縮對大財團貸款、降低經濟成長率等多項配合措施。這項金援計划不但打破金援紀錄,受援國所須進行的調整幅度之大亦屬少見。這一計劃的簽訂幾乎向國際上承認韓國整個經濟體系的崩潰和自主權的喪失,也標示著顯赫一時的韓國經濟發展已成過去。由於550億美元的介入,再加上韓國政府表示將放寬外資持有股份的限制由23%提高到50%。隨後漢城股市開始持續上揚。韓元匯價也有回穩上揚跡象。可是好景不長,12月7日,韓國第12大工業集團漢拿集團宣布破產。這消息使剛喘口氣的韓國金融又跌入深淵。從8日到11日,漢城股市持續低迷,韓元兌美元匯價連續下跌。自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有兩名高級政要下台。12月13日,韓國總統金泳三緊急會見金大中、李會昌、李仁濟三位總統候選人,就克服國家的經濟困難問題進行協商。希望他們配合政府克服當前的困難,在選舉結束後舉行的臨時國會上順利通過與克服金融危機有關的金融改革法案,緊縮1998年預算的修正案和發行國債的提案,為早日恢復國家的金融穩定而努力。在金融風暴的猛烈打擊之下,韓國經濟與市場陷入了癱瘓。但隨著IMF援助貸款的及時甚至提前到位,韓國金融市場激烈動蕩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但目前韓國經濟仍在低谷中徘徊。韓國金融危機所造成的損失之慘重、影響之巨大、教訓之深。一些財大氣粗的集團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資產縮水,同時,企業大量倒閉、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對韓國人來說,昔日的繁榮已不再。經濟危機引起政治的動盪,金泳三告別韓國政壇。留下來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金融風暴的啟示:由於科技的進步及網際網路的盛行,打破了以往區域型經濟的型態,使全球化經濟快速形成,如此世界各國產生了嚴密的分工格局,科技產品由歐美日進行研發設計及新技術的開發,台灣韓國中國及東南亞諸國進行生產製造的一貫模式一脈相承,產品的競爭力也日益透明化,東南亞諸國及南韓由於政府鼓勵財團對外舉債切入科技產業,造成過多的設備投資及惡性化的低價搶標,於是在經濟繁榮的外表下隱含著外債過高的不定時炸彈,在景氣繁榮產品毛利率佳的年代尚可繼續維持,一旦景氣擴張趨緩而各製造國的同質性投資又太多時,造成殺價求售壓縮產品的毛利率或以貨幣的貶值來增加出口產品的相對競爭力,可惜此法猶如飲海水止渴一般,或許短期內增加了現金流量及出口貿易量,但在各國爭相貶值搶單的效應下獲利率明顯下滑,另一方面由於外債以美金計價,貨幣的貶值同樣造成舉債大幅攀升遠遠超過企業的獲利能力,所以雖然這些企業主在生產上有利潤但卻被舉債的利息負擔所侵蝕,最後導致企業倒閉的骨牌效應,重創生產國的經濟命脈。由此可知,在全球化經濟的同時,產品的同質性增加,縮短了商品的生命週期,過度的設備投資及信用擴張的槓桿財務動作風險將更為提高,相對地,資本密集勞力密集的產業生存期將更為縮短,海外低成本的投資行為不再是企業轉型求生的保證,面對全球化的經濟,惟有提升競爭力,重視研發專利,追求產品的差異性,講求在品質及功能上的升級才是企業永續經營邁向國際化的不二法門。


 



[喬治索羅斯傳奇] GO TOP

談到喬治索羅斯,許多人立即連想到他所操作的量子基金,量子基金在一九九二年重創英格蘭銀行,一夜之間大賺十億美元,並迫使英國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索羅斯也自此一戰成名,威名遠播,並開啟市場力量凌駕政治力介入的新紀元。接著一九九三年索羅斯放空德國馬克,一九九七年狙擊泰銖,引發亞洲金融風暴並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讓東南亞民眾飽受經濟破產後的煎熬,索羅斯也因一九九八年與香港及中國政府在港元及港股的交戰失利,以及掀起俄羅斯外債危機後自食惡果連番鍛羽而歸,損失數十億美元,元氣大傷。不過,在金融投機家的負面形象背後,索羅斯卻也是國際著名的慈善家,光是對俄羅斯的捐款累積就高達七億五千萬美元,甚至超過美國,這種亦正亦邪的形象,讓人對這位帶有神祕色彩的人物多了一分好奇心,想一窺其一生的歷程。

(一) 少年索羅斯
具有優秀猶太人血統的索羅斯,於一九三0年出生於一個匈牙利籍猶太中上階層家庭,父親提瓦達是名律師,家境富裕,不過快樂的日子沒有多久,一九四四年,納粹佔領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並全面屠殺猶太人,索羅斯家人面臨生命危險,提瓦達替全家購買偽造身份證,並替納粹工作迫害同胞,目的是換取家人安全,但是,提瓦那也暗中幫助許多猶太同胞,一切作為也只能怨嘆造化弄人。童年時代的索羅斯就這樣一直活在逃亡,躲藏,與死亡的恐懼陰影底下。索羅斯後來表示,一九四四年最風聲鶴唳的那段時間,戰爭留給他的整個印象,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年頭,他覺得自己就像是電影裡的英雄印第安納瓊斯,無視於眼前的危險,也對別人感受到的恐懼無動於衷,這段死中求生、無比殘酷的歷程,對索羅斯一生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索羅斯曾經表示他從父親那裡學到了生存的藝術,影響到後來的投資觀念與哲學。一九四七年,十七歲的索羅斯離開蘇聯控制的匈牙利來到倫敦,這段時間他窮困潦倒,是生命中的低潮期,不過卻幸運的遇到一位思想啟發的重要人物-卡爾巴柏(Karl Popper)教授,巴柏教授提出一個相對共產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不同的觀點,稱「開放社會」(Open Society),巴柏認為理想中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沒有任何人可以壟斷真理,每個人都擁有不同觀點、不同興趣的權利,大家都應有相互容忍與評論的自由,但是也要相互尊重與和平共存的機制」。這種強調尊重人權、包容異見,鼓勵爭執與辯論的多元社會價值觀,使得索羅斯相信應該致力打開封閉的社會,使社會更具有活力,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應該大受鼓勵。正因如此,一般公認索羅斯是個固執己見,並理想掛帥的堅毅執行者,只要自己做得是對的,替天行道的救世主情懷就會出現,這與他少年時期經歷息息相關。索羅斯的投資理論,甚至他整個人生思想,都充滿巴柏學說的影子。雖然索羅斯在經濟學院主修的是經濟學,但是他一直對經濟學的傳統理論無法認同。經濟學基本假設人是理性的,索羅斯卻認為人是不理性的。經濟學家談的只是理想狀況,以為這世界是理性而和諧的,但事實上這世界卻比經濟學家所想的要混亂的多。

(二) 青年的索羅斯
困頓、平凡,就和多數的年輕人一樣,進入青年的索羅斯經常面臨謀職碰壁,工作不如意、投資失利等窘境。但是令人讚賞的是,他始終屢仆屢起,不放棄任何一個力爭上游的機會,讓自己埋首金融市場,戰戰兢兢的過著日子。這段困厄的歲月,讓索羅斯學習到前所未有的金融知識,卻也是成就索羅斯不平凡下半輩子的重要因素,從倫敦經濟學院畢業之後,他自認可以成為一位哲學家。但哲學卻不能賴以維生,因此他轉向金融界,在幾家英國證券公司實習幾年之後,一九五六年他來到了紐約,開始了他一生的投資生涯。到六0年代末期,他對三角套匯這個冷門領域專研已深。他發現,只要把錢在世界不同市場上轉來轉去,利用貨幣升貶來穫利,就有大筆錢可賺。四十到五十歲的索羅斯,可說是禍不單行:妻子求去,合夥伙伴羅傑斯(Jim Rogers)在爭執後拆夥,一九七九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他的股票操縱案,更慘的是,一九八一年投資英鎊與長期政府債券蒙受重大損失,基金虧損了二二‧九%。這些正常人終其一生難以遇到的挫折,全在索羅斯身上發生了。索羅斯的慈善事業帝國則與他「投機王」的形象大相逕庭,使得索羅斯更添傳奇色彩,索羅斯早在一九六九年就正式開始他籌備已久的慈善事業。他首先設置了「索羅斯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衛理教會與國際舊難委員會等組織。接下來,將慈善大業主要集中在中歐與東歐一帶,他在各地普遍設置機構,花了數十億美元支持對抗前蘇聯的國家,推廣民主運動。蘇聯解體後,更在中亞、中南美洲與非洲南部建立新的慈善機構據點,甚至擴及到俄羅斯與美國本身,目標放在教育推廣,目前全球總援助據點近四十家,員工人數上千人,累積援助金額世所罕見,遠超過許多大國所作所為。因此,索羅斯本人也曾表示:「慈善機構的工作,遠比我賺進的大把鈔票,更能帶來更真實滿足感」。索羅斯這種兼具「慈善家」與「投機客」的身份,一般認為,還是與其年少時在亂世中求生存的經驗有關。索羅斯能夠成為索羅斯,少年的顛沛流離與青年時期的坎坷岐嶇,應是功不可沒。

(三) 中年的索羅斯
少年的顛沛流離、青年的坎坷起伏際遇,成就了索羅斯中年以後不平凡的際遇。不過,四十歲到六十歲間,索羅斯始終是低調神秘,直到他決定轉化成為全球知名公眾人物,一言一行影響全球政經局勢為止。1969年索羅斯創立量子基金(就是他四十歲的那年),當初這個基金以二十五萬美元起家,到1992年它成長為一百二十億。這檔以從事高風險財務槓桿操作的基金,二十年內持續維持平均年報酬達三○%的紀錄,讓基金投資人非常滿意。因此,索羅斯的原始投資人,幾乎都成為大富翁了,直到目前為止,量子基金的獲利率一直是全球前五百大基金的第一名。量子基金在一九六九年投資的一千元,現在已經累積成幾百萬美元。經營上的成功和投資的技巧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著名的投資專家。索羅斯在一九九二年英國央行退出歐洲匯率機制之役,或是嚴格來說,自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前,索羅斯始終是過著神秘低調,隱姓埋名的日子。但在東西德大和解開始,索羅斯也開始對自己重新定位,把日常基金管理工作交給卓肯米勒,自己則一頭栽進自己設置的慈善事業機構相關事務裡。索羅斯會有這種轉變,主要是希望自己的言論能夠被全世界的人以認真的態度傾聽,進而產生高度影響力,這一切的前提是具有高知名度。索羅斯從躲避媒體者,一瞬間成為玩弄媒體、引導輿論的高手。不過將時間拉回到在四十歲到六十歲間,索羅斯決定成為公眾人物的這二十年間,索羅斯以旺盛的體力,在金融事物與慈善活動間努力工作。一位部屬對索羅斯的評論是:「索羅斯最大的天賦就在化繁為簡的能力。」這需要兩項人格特質,一是耐煩,二是歸納能力。索羅斯確實是這兩方面的好手。但更特別的是,索羅斯還具有一項悠閒的特質,他每天一定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思考,藉以消化咀嚼這個極度複雜的金融市場訊息,而不是隨著市場消息及情緒擺盪,以自己獨特的見解領導市場的趨勢方向。索羅斯的行事模式,基本上是採取「一邊進行一邊修正」的策略。這種策略與他靈活特質非常搭配,因此能夠因地制宜,權宜通變,透過「試誤」的過程,達到其最終目的。因此他在一九八0到一九八二年事業出現重大挫折,且一片混亂之際,能夠屢敗屢戰,奮鬥不懈,終於獲得最後的成功。

(四) 老年的索羅斯
索羅斯成為家喻戶曉,舉世知名的國際大炒手,應該是九0年代、索羅斯正式邁入六十歲後的事。但是,索羅斯不但不服老,反而一反過去數十年的低調姿態,開啟一連串狙擊英鎊、里拉、馬克、泰銖、港幣的大戰役,更掀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開端。索羅斯從執掌量子基金以來,一直從事高風險的槓桿操作,替客戶帶來豐厚報酬,低調保守以維護客戶權益,索羅斯很珍惜這種「鴨子划水」的日子。但在一九八九年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索羅斯對自己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成媒體聚光燈下的公眾人物,除了希望藉由高知名度的影響力,幫助慈善事業的推展,在金融市場操作上,更可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目的。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一九九二年英鎊里拉之役》。一九九二年的夏天,歐洲金融局勢混亂,歐洲各國推出「歐洲匯率機制」,為歐元的誕生預作準備,但是東西德的統一,卻打亂了交易秩序。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索羅斯預言歐洲經濟必然生變,索羅斯就開始緊盯英鎊。一九九二年德國央行總裁史萊辛格一席演說:「如果投資人認為歐元是一籃子匯率固定貨幣的話,那就錯的離譜了」,索羅斯認為這是影射虛弱的義大利里拉的意思。他讀出這些蛛絲馬跡,立刻挑上里拉放空,大賺三億美元,索羅斯牛刀小試獲得成果,隨即鎖定英鎊繼續攻擊,借了大筆英鎊,改換成馬克,又大賺十億美元。當年九月十六日,索羅斯大舉拋售英鎊,英國政府以提高基放利率二個百分點的方式因應,隨即又再調高五個百分點,以防止英鎊進一步貶值。不過雪球效應造成英國政府終究護盤失利,索羅斯名利雙收,賺進十億美元,並且以『擊垮英格蘭銀行的人』聞名全球。而華爾街稱他是『有史以來賺十億美元最快的人』。英國與義大利也宣布退出視為歐洲整合象徵的「歐洲匯率機制」。有人說他投機英磅時,拿走了英國納稅人的錢,但他絲豪不受道德問題的困擾;「當市場運作正常時,所有投資人都無法察覺任何改變,即使世上沒有我這個人,英磅的危機還是會照樣發生的」。索羅斯表現能夠如此優異,與他在一九六0年代就擅長操作三角套匯有關。當時這個市場不願接受且相當冷門的科目,索羅斯研究得相當透徹,也奠立未來在國際金融市場操作中大顯身手的實力。索羅斯在成功狙擊英鎊、里拉之後,開始將目光焦點轉移到東南亞地區。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四日,以索羅斯為首的美國投機客群聚到泰國曼谷,並一路打壓泰銖。到了八月底,泰銖的貶值幅度高達五成。泰國一役獲利後,又將資金轉戰到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其他東南亞各國,金融風暴隨即擴散到東北亞,最後風暴更擴及全球,索羅斯的惡名也達到高點。索羅斯在亞洲掀起的金融風暴,引起各國的強烈反彈。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就在東南亞國協年會上,當著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的面前,指責美國縱容索羅斯之流的「流氓投機客」。馬哈迪並指責這是一個西方國家藉著新金融商品打擊新興國家的強取豪奪的重大陰謀,藉由摧毀他國經濟來獲取暴利,不過索羅斯始終堅決否認馬哈迪的指責。晚年的索羅斯也因一九九八年的港股及俄羅斯外債危機一役受傷慘重,自此逐漸淡出金融市場。

(五) 結語
不管「投機客」一詞在道德觀點上的評斷,金融市場必須仰賴投機客的存在,才能使得市場運作更有效率。不過,更令外界好奇的是:索羅斯如何能夠能夠見縫插針,找到如此多的攻擊良機?根據索羅斯自己的說法是:其實不難,善於觀察周邊的事務變化即可。索羅斯認為,金融市場天生就不穩定,國際金融市場更是如此,但是亂局是市場常態,不過亂局是要謹慎因應,而不是永遠的敬而遠之,因為市場哪裡亂,哪裡就可以賺到錢,情況如果變得越糟,就會向上彈得越高,市場越混亂,就越可能出現大的行情。不過,就算神也會犯錯,更何況人畢竟不是神,索羅斯在長達數十年的投資歷史中,也曾經看錯方向,或看錯進場時點,導致虧損累累。但是一次次的失敗,卻是下次成功的基礎。索羅斯在進入七旬大關後,依舊保有強烈的神秘、智慧、機靈色彩,而在金融市場鱷魚亦或醫生的角色扮演,留待歷史重新定位。


 



[霸菱剋星-李森] GO TOP

霸菱銀行(Barings Bank)成立於1762年,為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投資銀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其客戶之一。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靠霸菱銀行的信用,才能重開與美國的貿易。英法戰爭,背後的最大金主正是霸菱,英國政府感激之餘,授予霸菱家族成員五個爵位;霸菱可說是與大英帝國一起成長。霸菱集團一直未在倫敦股市上市,所有權全在高級經理層及慈善基金會的手上。截至1994年10月,半年內霸菱獲利5500萬英鎊。至1993年底為止,霸菱資產約59億英鎊。尼克‧李森(Nick Lesson)以一個當時年僅28歲的高級期貨交易員,在短短2年半(1992年7月8日~1995年2月27日)的時間,搞倒具有232年歷史、以經營保守名聲卓越的霸菱銀行,最後落得以1英鎊象徵性的價格,被荷蘭荷興銀行(ING)所收購。

展露頭角:在九0年代中期,亞洲經濟才剛起步,許多歐美投資者一致認定這是極有潛力的處女地,也積極地開發這塊充滿蓬勃發展的商業市場。尼克李森(Nick Lesson)雖然是個毫無背景的鄉村青年,但是因為他渴望追求金錢、美酒、美女的強烈慾望,驅動著他往上爬。當他進入有兩百年歷史的英國霸菱銀行,並被派遣到印尼總部雅加達擔任新職,結果這塊尚未被開發的金融處女地,正好成為他大展身手的地方。由於李森堅強的個性,讓他大膽又積極地投資方式贏得不少的利潤及總公司方面的信任,最後被拔擢任職於霸菱銀行在新加坡期貨部門的首席交易員兼總經理,他通常是在大阪證券交易所(OSE)﹑東京股票交易所(TSE) 與新加坡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SGX)買賣日經225指數期貨,套利賺取其間的價差。霸菱銀行僅僅允許李森從事當日的交易,未避險的部位必須當日沖銷且霸菱銀行未授權李森交易期貨選擇權。而身兼霸菱新加坡期貨公司(BFS)營業及後援部門負責人的李森,利用「88888」及「92000」兩個帳戶,大玩套利的戲法,事後證明李森利用這兩個帳戶虛構出投資獲利的假象。原本公司內部認定「88888」帳戶為顧客的錯帳戶頭,「92000」則被視為霸菱銀行的套利交易帳戶,BFS用這兩個帳戶進行日經225指數期貨(Nikkei 225)與日本政府債券期貨(JGB)的期貨交易。但李森利用職權更改稽核系統,將「88888」帳戶中快速累積的虧損不在霸菱集團或BFS的會計紀錄、管理帳戶或財務帳戶予以認列,並使公司其他人員相信「92000」帳上的獲利報告完全出自於套利業務(就是虧損的部分列在88888帳戶,獲利的部分列在92000帳戶)。李森的高水準獲利能力獲得總公司方面的高度肯定,在1993年為霸菱銀行賺進900萬英磅,1994年霸菱集團稅前營業利潤為3700萬英鎊,其中有2850萬英鎊來自李森的套利業務,因而被銀行高層視為明星交易員及賺錢的搖錢樹,銀行的政策盡可能的滿足李森的需求,使得原有的內部稽核對李森而言形同虛設。

陷入危機:1994年年底,李森預期日本因經濟復甦,股價可望回升,於是在新加坡之SIMEX及大阪之OSE (Osaka Securities Exchange)買入Nekkei 225股價指數期貨(即建立日經股價指數期貨的多頭部位),同時,預期在經濟復甦時利率應會上升(即債券價格下跌),因此同時在東京之TSE(Tokyo Stock Exchange)賣出債券期貨(即建立債券期貨的空頭部位)。除此之外,李森為了彌補保證金的需求,根據自己的判斷,日經225 指數可能會在19,000點左右盤旋,因此,他賣出執行價格介於18500~19500點的雙鞍契約(Straddle),即賣出Nikkei 225 Straddle Option(即Short Straddle,為選擇權策略交易的一種,是在相同的執行日及執行價格上同時出售一個Call Option及Put Option)。1994年年底與神戶大地震之前,日經225指數尚在19,000點左右,祗要日經 225 指數不大漲或大跌,李森可以收取選擇權的權利金而獲利。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被視為引發霸菱銀行快速崩解的肇因,1995年1月17日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日經指數狂瀉大跌,在1月23日一天之內日經指數暴跌一千多點。此時,李森已遭受2億多美元的損失,但是,李森並未就此認賠出場,為了挽救賣出的雙鞍契約,反而加碼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試圖將日經指數拉回到神戶大地震以前的水準(18500~19000),其持有的契約數已高達 16852口之多。李森為了繳交期貨的保證金,再賣出日經225指數期貨賣權,將得到的權利金充當一部份的保證金,其間霸菱銀行也曾匯給李森8.9億美元充當保證金。李森此舉,無異是火上加油。當日經225指數持續下跌,李森持有的期貨部位必然會遭受到損失,而且賣出的賣權也會蒙受損失。李森深信自己擁有力量足以撼動日本市場,持續買進日經225指數期貨。其間,日經指數也曾回升到18900點左右,趨近於1月22日的水準。但是離 1月13日的 19435 點仍差600點左右。往後,日經指數持續走軟,在2月16日跌到17900點左右,李森仍然繼續買進日經225 指數期貨,在2月17日持有的契約數高達20076口的高峰。2月23日,日經指數跌了330點,跌幅尚不及1月23日的1/3,但如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李森的信心,1995年2月23日這天,「88888」帳戶中的部位佔March 95、June 95契約未平倉部位的49%和24%。此時BFS已無力繳納2月23日這天的保證金,2月27日SIMEX請求法院置BFS於司法管轄之下,轉眼間霸菱銀行產生了十億英磅的呆帳,因此不得不宣告倒閉。當李森將辭呈傳真給霸菱集團總裁彼得霸菱,以歉疚的心,說了一句" I'm sorry,"--霸菱銀行就此破產倒閉。

慘痛下場: 就在他和他的老婆一起渡假之際,李森搞垮霸菱銀行的消息爆發開來,想要潛逃到德國的李森,就在法蘭克福機場被捕,後引渡回新加坡受審,並被判服6年半的刑期。由於獄中表現良好,加上診斷出罹患直腸癌,所以只坐3年半的牢,便提早假釋出獄,返回英國。李森名下的財產早已被英國法院凍結,但他每月能有5千英鎊的收入(折合台幣約25萬元),以便於維持生活及進行後續的醫療。雖然李森所花的任何一毛錢皆須向霸菱銀行報告,使得其失去用錢的自由,卻也擔保了這一生衣食無缺。這個現象也印證了一個笑話:「你若無力償還銀行百萬欠債,你會成為銀行的奴隸;但你若無法償還銀行億萬欠債,銀行便會任你差遣,因為銀行無力打消壞帳。」事實上,李森的交易策略還算合理,他並非是一位魯莽或是瘋狂的交易員,他最大的錯誤在於過度自信,妄圖以一己之力將日經指數拉回到神戶大地震之前的水準。如果,他在1月23日之前能夠就此認賠出場,此舉或許有損「明星交易員」的威名,也不至於賠上具有二百多年悠久歷史的霸菱銀行。霸菱風暴橫掃金融市場,1995年2月27日英國老牌商人銀行霸菱公司瀕臨破產的消息震撼全球。霸菱在英國歷史悠久,這次卻栽在海外投資市場,估計虧損至少十億英磅。這場風暴的效應使得歐亞股市大跌,愁雲慘霧。最後荷蘭荷興銀行以一英磅接手作為收場。

啟示:衍生性金融商品霸菱銀行與其說敗在李森的舞弊行為,不如說敗在不熟悉衍生性金融商品。事實上,早在1980年代中期,先進國家的金融主管機構便發現當時的金融法律規範,不能有效的約束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行為。更重要的是,某些衍生性金融商品設計的目的,便是在規避法律上的約束,以降低其交易成本,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雖然英格蘭銀行調查霸菱銀行倒閉案件報告指出「管理階層不瞭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性質」、「缺乏風險管理」、「缺乏內部稽核」等缺失為這次事件的主因。但「素以經營保守名聲卓著」的霸菱銀行,經營及管理高層在面對李森所假造出高獲利,具有強大動能、變化萬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時,卻無法抵擋此致命的吸引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衍生性金融商品究竟是人間樂土亦或惡魔的化身?就如同槍械是自衛的武器或是犯罪的工具?此與商品的本身無關,而決定於操作者的心態!所以,我們不能因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遭受鉅額損失而歸咎於商品本身。未來,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共利共存。


 



[避險基金(HEDGE FUND)的興衰] GO TOP

若依照字面的解釋,一般人多認為避險基金具有金融避險的功能,其實不然,避險基金既無避險功能更與傳統基金的運作不同,避險基金通常採取限額會員制,且資產總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人才有資格申購,一般人也不見得買得到。避險基金是二十世紀末最投機的投資工具,最早的避險基金出現在1949年,開始是由瓊斯(A.W. Johns)所發明,同時買進特定產業前景佳的公司並放空表現差的企業,是多空皆賺的投資策略。起先避險基金仍以股票為操作標的,但隨著金融商品種類的增加,基金經理人在全球各地不同的交易市場從事外匯、商品、股票、債券及衍生性金融商品各式各樣的交易,他們不從事長期投資,只專注於市場的趨勢,甚至追逐市場趨勢,利用不同型態的交易策略進行獲利,雖然效率市場學派肯定避險基金的功能,他們認為避險基金的介入使市場更接近實際狀況,使價格更能反應基本面的變化。但由於避險基金的追漲殺跌,弱肉強食,增長了金融市場的動盪,所以各國的金融當局視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財務工程興起後,避險基金可藉複雜的數學模式與高速的電腦,協助投資決策的訂定。避險基金的經理人一般都能抽取其投資組合的20%作為經理人的績效,但不承擔虧損,於是經理人為追求利潤,頃向操作風險更大槓桿倍數更高的金融商品,由於避險基金早期的績效良好所以從1990年不到200個基金快速增加至1998年的約1200個基金,管理的資金總額從不到200億美元急速成長至1200億美元,或許實際資金不大但由於避險基金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高度槓桿及重覆使用融資,使他們的投資金額遠遠超過本身的資本,在多頭市場大部份的避險基金能夠成功的運用財物槓桿創造高績效的獲利,因此廣受投資人歡迎。美國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由於結合了理論及實務上的運作最受人矚目,茲對於LTCM的興衰作一整理。

靈魂人物(修斯及莫頓):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立於一九九四年,兩位創辦人分別是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前副董事長梅利韋瑟,以及前FED副主席穆林斯。公司裏還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修斯(Myron Sholes)及莫頓(Robert Merton)及數十名頂著博士學位的高級學者。LTCM之所以引起國際金融市場廣泛的注意,主要在於其靈魂人物—修斯(Myron Scholes)與莫頓(Robert Merton)。修斯與莫頓分別以1973年發表的選擇權評價理論,共同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選擇權評價理論的開山祖師是著名的經濟學家薩穆爾遜(Paul Samuelson),早在1965年就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認購權證的評價模式,可惜未能引起太大的迴響。把認購權證理論發展成選擇權理論的主要人物是布萊克(Fisher Black),他原本是哈佛大學的數學暨電腦博士,因緣際會開始研究選擇權的評價模式。修斯是加拿大籍,196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財務博士學位,畢業後修斯前往麻省理工(MIT)任教。休斯一向對股市有濃厚的興趣,也因此對資產評價模式深感興趣,當他與布萊克相遇後,就開始參與布萊克之選擇權評價之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終於在1973年發表,此篇文獻最主的貢獻就是提出選擇權的評價模式(一般稱為Black-Scholes modle, 簡稱BS模式)。自這篇文獻發表以來的20餘年間,BS模式已被引用或修正達千次以上。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也在1973年開張,使得BS模式大放異彩。台灣自開放認購權證市場後,BS模式也逐漸為人所熟知,雖然有其缺陷存在,許多認購權證發行人仍採用BS模式所計算出的避險比率,進行避險操作。另一位選擇權大師就是莫頓,他是修斯在MIT的同事。大學時代莫頓主修工程數學,在繁重的課程之餘,莫頓的最大興趣是認購權證的投機交易,也經由認購權證的交易,莫頓也結識一批經濟與財務學系的同學。但MIT獨具慧眼,將莫頓收列門牆並提供獎學金。1968年,莫頓成為薩穆爾遜的研究助手。薩穆爾遜對認購權證先驅性的研究,加上莫頓對認購權證的實務知之甚稔,因此兩人合作甚為愉快。莫頓起先對布萊克與修斯的研究成果不以為然,可是最後他改變初衷,承認自已的錯誤,不但如此,莫頓1973年發表的論文還把布萊克與休斯的理論完美化。因為休斯與莫頓劃時代的研究成果,他倆人共同榮獲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而與休斯共同發表選擇評價理論的布萊克則於1995年因病逝世,未能共享此一殊榮,乃美中不足之事。自BS模式問世以來,衍生性商品評價理論之推導方式有極大的轉變;早期之評價理論主要採用經濟學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均衡模型」,自BS模式發表後,「無套利模型」大行其道,使得衍生性商品之評價得到前所未有的躍進,一時之間各種商品之評價幾乎都能得到完美的解決。而衍生性商品的避險策略一向基於評價模式,所以當評價模式的問題解決後,避險策略自然迎刃而解,投資銀行家也大膽地推出各種的衍生性商品,造就衍生性商品的榮景。衍生性商品20餘年的快速的發展,布萊克、修斯與莫頓之研究成果應居首功。

連戰皆捷: LTCM擁有金融界最有價值的交易員梅利韋瑟及兩位最具權威的大師,立刻在金融業大展鴻圖,吸引了華爾街有頭有臉的人物競相加入投資,包括美林公司老板柯曼斯基及其員工、潘偉伯公司執行長馬隆、貝爾史登公司執行長凱恩及中國銀行、朱利斯巴爾銀行、麥肯席管理顧問公司。該公司成立時是一家對沖基金,投資觸角遍及各種全球股票、債券與外匯市場,而且財務槓桿極高,意指該公司投資的資金約有九五%是融資而來。LTCM主要是進行套利交易,小部分是單純地作多或作空。該公司自1994年進場操作以來,利用修斯及莫頓的數學公式,尋找衍生性金融商品間微小的價差同時作多並放空,初期獲利成績傲人,在1995年及1996年基金的投資報籌率分別為59%及44%,1997年底,基金不但退還原始投資人27億美金的資金,只保留50億美元繼續操作,公司並未減碼任何部位僅提高財務槓桿而已,可見當時LTCM威震金融業不可一世。LTCM也以「神秘」著名,該基金只有每月公佈基金淨值,至於基金投資標的則是最高機密,從不公諸於世,另外LTCM的投資門檻也高得嚇人,個人最低投資金額為1,000萬美元,機構投資人則為2,500萬美元。

陰溝裡翻船: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據說也是避險基金的傑作,自此避險基金的聲望如日中天,但也漸受各方的批評,從避險基金空襲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韓國之後,美國高風險公司債券與美國國庫券的息差一直在擴大,甚至達到有史以來的高點,這個不正常現象,在LTCM看來此一息差一定會縮小,又是投機者狙擊的大好時機,因此大量拋售美國國庫券,同時買入高風險公司的債券用以對沖,也就是說LTCM是在賭高風險債券與低風險的美國國庫券息差縮小。根據歷史經驗法則,這是一個低風險的對沖。可是很不幸的是,自俄羅斯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使投資者更加保守,不敢介入高風險的債券,害怕公司倒閉,因此大量購入低風險債券,這使得低風險債券與高風險債券之間的息差,不但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使LTCM預期的利差縮小不但沒有發生反而擴大,這使操作部位損失更加慘重。1998年LTCM在美國本土慘遭滑鐵盧,在歐洲狀況也不如預期,由於歐盟將在一九九九年元月正式問世,因此LTCM認為歐洲共同體之間的利率也一定會隨著歐盟來臨而調到相近的水平,這也是在賭息差,也就是強勢貨幣如德國馬克與弱勢貨幣如義大利里拉的息差會隨著九九年歐盟的來臨而收斂。可是,很不幸的是,1998年八月俄羅斯宣佈無法償還債務,關閉俄羅斯的外匯市場,同時盧布開始大幅走貶,避險基金投入大筆資金在高收益的俄羅斯短期公債,並預期西方各國會紓困俄羅斯,這些部位承受莫大的損失幾乎全數成為廢紙,於是投機客大量殺出俄羅斯資產,引發俄羅斯的金融危機,最後俄羅斯危機擴大為全球危機,全球股市及債券市場同步重挫,由於股、債市鉅幅重挫,引爆更大的賣壓,在賣壓沈重的情形下,市場流動性每況愈下,許多部位根本無出清,造成所謂的「流動性衰竭」。流動性衰竭也會造成價格的不合理,使得套利交易所預期的價格收斂無法達成,反而持續發散,LTCM的套利部位因此大失血,結果LTCM又再度槓龜,在歐洲市場輸了大部份資金。1998年避險基金均公佈虧損,其中“高風險機會中心基金”被迫清算,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八月份損失20億美元,LTCM一個月的損失也達20億美金,相當於該基金44%的資產,而梅利韋瑟仍然一副趾高氣昂的宣稱持續看好投資前景,爭取資金投入LTCM,然而投機者在洞悉LTCM投資組合及其意向之後,跑在LTCM之前捷足先登。結果使高風險債券與低風險債券之間的息差又進一步擴大,結果LTCM在短短一兩周之內資金又消耗了大半。據估計LTCM的損失有82%來自套利交易。由於LTCM的資金是來自許多知名的大銀行(歐洲最大銀行瑞士聯合銀行損失高達六億八千六百萬美元),加上LTCM的投資人也是金融市場的要角,故LTCM虧損將如骨牌效應般一發不可收拾。其中LTCM在市場上建立的部位高達一兆四千億美元,且其每一美元的資產即包含一百美元的負債,使用的槓桿倍數高達一百倍,在當時全世界約有4,000檔避險基金,總規模約有4,000億美金,以保守25倍槓桿估計,有高達十兆美元的部位岌岌可危,繼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二度金融風暴有山雨欲來之勢。

亡羊補牢:所幸具有央行地位的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出手搭救,才得以免除一場危機,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麥唐努在辦公室接到梅利韋瑟與穆林斯的來電,兩人告知LTCM蒙受鉅額虧損,銀行與投資公司都不願借錢給他們週轉,希望FED和財政部派人過去查看他們的帳冊,以瞭解狀況。梅利韋瑟與穆林斯的語調鎮靜,但麥唐努明白若非事態嚴重,這家神秘的基金絕不會讓外人查帳。麥唐努徵得FED主席葛林斯潘的同意,然後與十大商銀及券商負責人晤談。每個人都們擔心LTCM的虧損是否會對全球金市場造成衝擊。麥唐努接著致電財政部長魯賓。當時魯賓認為,LTCM不過是金融市場失序所造成的小問題,不會構成大麻煩。經過六小時的查帳之後,由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第二號人物費雪所領導的美國央行與財政部聯合小組發現驚人事實。一,LTCM持有大量的股票選擇權部位,據估計,他們的進出金額相當於一個投機市場交投的30%。二,LTCM各項貸款均附有交叉違約條款,意即如果他們無法償還一家債權人的貸款,就會自動造成對所有債權人的違約。只要單筆違約,就會迫使他們將所有資產與投資歸還給債權人。將近十六家美國大型商銀及高盛、美林等券商,都有LTCM的債權。LTCM倒閉將衝擊美國及全球金融體系,因該公司持有價值五億四千一百萬美元的美國股票,但事實上,若當時強迫清算LTCM持有的現貨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部位,損失將高達十四兆美元,若該公司將所有資產舉行大拍賣,將引發連鎖反應,造成更多賣壓。也會威脅到銀行本身正常的交易部位,費雪心想,這將是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體系崩潰。他向麥唐努報告,美國債市有十分之一的機率在一週或一個月內崩潰,之後沒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麥唐努及費雪明白,高盛等大型華爾街投資銀行在某些方面,都像LTCM一樣運用高度財務槓桿。連鎖擠兌的後果不堪想像。九月廿三日,費雪安排十六家債權銀行的負責人在紐約聯邦準備銀行開會。經過十小時的緊湊討論,最後同意由債權銀行共同挹注三十六億美元,接管LTCM。為畢全功,FED在九月、十月及十一月各降息一碼,將聯邦基金利率由5.50%降至4.75%的最低水準。這才平息LTCM瀕臨破產、俄羅斯償債危機及亞洲金融危機所串成的全球危機。

傷及全球: LTCM事件還同時引發了資金損失及人事效應,如義大利央行有2.5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陷在LTCM中;歐洲的荷蘭荷興的霸菱集團採取大幅裁員行動,美林證券也大幅裁員三千人;瑞士銀行在蒙受6.8億美元的損失後引發高層人事波動。在LTCM後,又陸續傳出對沖基金出狀況的傳聞:艾佛勒斯資本公司在新興市場出現高額損失,據報導該公司管理的27億美元大幅損失13億美元;美國艾靈頓資本管理集團陷入財務危機而被迫出售15億美元的住宅抵押債券與衍生性金融商品;而以套利為主的邵氏投資公司(D.E. Shew)也發出財務警報,該基金的17億美元資產已損失12.6%;而其危機連帶的也使美國銀行(BANK AMERICAN)第三季的盈餘銳減了50%,美國銀行對邵氏的無擔保貸款共達13億美元,而其中3.72億美元列為壞帳之後仍有近十億美元的貸款,當時的美國金融機構因此紛紛對來往的不少對沖基金都予以緊縮信用。而且LTCM濱臨崩潰之際,由於流動性風險大增及投資人信心崩潰,造成LTCM參與的市場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包括債券、可轉換證券、住宅抵押貸款證券等。結果導致企業的籌資成本提高,市場如驚弓之鳥,資金向安全地帶移動,投資人不願承單長期的風險,全球的股市及債市一片荒亂,由於許多避險基金在LTCM事件前大量借入日元(由於利息低)融資操作金融商品,在LTCM事件後金主要求結算持有的部位造成日元兌美元在一星期內狂貶20%,顯見LTCM事件造成全球金融及外匯市場的餘波蕩漾,最後,在百慕達舉行的避險基金會議中全球規模最大的避險基金老虎基金操盤人羅伯森(Julian Robertson)呼應索羅斯於1994年5月的呼籲,必須加強規範避險基金業者。

避險基金的省思:LTCM的滅頂,只是避險基金冰山的一角,原先避險基金是提供投資人分散風險的行業,但由於過度的講求績效,使基金經理人反而集中風險投入高獲利的金融商品,由於投資人熱烈參與加上商品槓桿倍數的擴大,形成史上最大的金融怪獸,所以在從事高風險高槓桿的衍生性商品時,績效不是惟一的決定因素,資金風險控管得宜才能成為永遠的贏家。


 



[金融合併法] GO TOP

  淺談金融控股法及金融合併法:目前正由財政部草擬完成的金融控股公司法草案,將於立法院這一會期審查。而財政部基於考量到關係企業的股份會有變化的問題,因此,未來設計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組織型態,改為不分類別、綜合性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我國金融集團已有控股公司的雛形,旗下事業同時橫跨銀行、保險、證券三業者計有11家,金融集團銀行、保險及證券3業中,橫跨其中2業者則有19家,金融集團和美日兩國相較之下,可以明顯看出我國金融集團數目過多,造成規模太小的現況,本土的金融集團應該僅早思考因應,以迎接未來台灣加入WTO後,來自全球的國際競爭壓力,而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來成立一個橫跨銀行、保險、證券及相關金融事業的大型金融集團,而這正是近來美國及日本等國家的發展趨勢。
近日經發會通過銀行可至大陸籌設辦事處,顯然對國內銀行而言又增加一項業務。但就目前國內銀行的體質而言實難與國際性的金融集團相抗衡,美國於60年代,日本於1998年正式通過金融控股法,在花旗集團與保險旅行家集團的異業合併,JP摩根及大通銀行的合併,日本瑞穗集團的形成,香港匯豐集團的擴張版圖,都象徵著在全球化、電子化的過程中金融集團大型化及多元化的明顯趨勢。
環顧我國金融業的處境,台灣市場的胃納量已逐漸飽和,相對國際化的目標已是不可回頭的方向,但現今本土銀行無論就素質、國際化及資本額上均無法與國外超大型集團相抗衡,以目前台灣中小型企業集團的經營方式必無法面臨未來加入WTO之後的國際競爭。故金融合併法及金融控股法是替本土銀行脫胎換骨的重要法案。我國的金融業是以銀行、證券及保險為三大主軸,分別由財政部旗下的金融局、證期會及保險司分屬管轄,在異業合併方面的行政效率難有成效,故金融控股法及金融合併法的施行有助於我本土金融業大型化及國際化。
金融控股法對金融業有強制性的規範,對於大型銀行、保險及證券均有義務轉型成金融控股公司,以目前的中華開發、中信銀、富邦集團及霖園集團均大張旗鼓的往金融控股公司方面進行。未來的金融控股公司可包含銀行、票券、信用卡、債券、證券、保險、期貨、投信、投顧、創投及其他相關金融事業。如此的建構模式,未來服務客戶的方式才能以綜合理財管理帳戶的型態橫跨全球的各項金融商品,達到一處開戶全球服務的終極目標,況且過去金融業的壞帳由政府概括承受的不公平待遇也將藉此鏟除,擺除過去企業主棄車保帥、斷尾求生的不良經營模式,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後經營者必須努力增加經營績效,拓展國際業務,增加海外市場,提升服務品質有助於本土銀行邁向全球化的轉型。

Tuesday, June 19, 2007

诺贝尔基金会的故事 (2005年10月04日)

诺贝尔基金会的故事 (2005年10月04日)

不同版本的遗嘱
阿尔伯特·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圣雷莫市去世,身后留下了一份著名的遗嘱,这才有了最初的五项诺贝尔奖。

事实上,诺贝尔的遗嘱有好几个版本。1889年11月11日,他给一位朋友写信时首次提到了遗嘱问题:“我的一位老侍者总在问,我死后他是否能得到什么。但他哪里知道,我还没立什么遗嘱。我的确写过一次,但又撕掉了。”

第二个版本的遗嘱写于1893年。

其中,他只写明遗产的20%归他的亲戚、合伙人和男女佣人,一共22位;16%归不同的机构,包括巴黎瑞典俱乐部、斯德哥尔摩学院、斯德哥尔摩医院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这些钱将组成一项基金,“将利息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和最伟大发现的人,每三年一次”;余下的64%将赠给斯德哥尔摩自然科学院,也作为一笔基金,将它的年利息奖给在自然科学领域、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最重要或具有开创性发现的学者,不论男女,不论瑞典人和外国人,都有资格享受。这个版本里没有提到文学奖。

1895年,他又对遗嘱进行了修改,这就是1895年版本。遗嘱说,将其投资于证券的资金组成一笔基金,每年将基金的利息以奖金的方式奖给在过去一年中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奖金分成五个数额相等的部分,其获奖标准分别是:在物理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有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最杰出的理想主义倾向作品;为民族和解、消除或减少常备武装、维护或促进和平进程做了最多或最好的努力。

1896年夏天,诺贝尔将这最后的遗嘱版本交给了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并在巴黎瑞典俱乐部得到见证。在这最后版本中,诺贝尔给他亲戚的财产数额从开始的270万瑞典克朗减到了约100万瑞典克朗。

1897年4月26日,负责评选和平奖的挪威议会首先通过了诺贝尔的遗嘱。由于诺贝尔的遗产数额巨大,遗嘱又牵涉到许多人,瑞典的有关机构花了几年时间才分配清楚。与诺贝尔其他四项奖有关的机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文学院和皇家科学院分别于1898年6月7日、9日和11日通过了遗嘱。这样,诺贝尔遗嘱才算正式确立。

1900年6月29日,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正式确定。这一天,也正是诺贝尔基金会正式成立的日子。

基金会的理财历程
笔者曾采访诺贝尔基金会现任总经理迈克·索尔迈,对基金会的机构及其运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诺贝尔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让钱生钱,这样才能保证诺贝尔奖的金额。管钱是很累的,如何让钱生钱而又不致造成损失,这让基金会很伤脑筋。根据1901年瑞典国王批准通过的评奖规则,这笔基金应投资在“安全的证券”上,这也正是诺贝尔本人的初衷。对“安全的证券”,当时人们将其理解为“国债与贷款”,也就是以固定的财产作抵押,中央或地方政府作担保,能支付固定利息的国债或贷款。那时有许多国债都以黄金来支付利息。股票市场则碰都不能碰,因为它风险太大,弄得不好会“血本无归”。

基金会在前50年遇到了许多挫折。税务问题是其中之一。

基金会成立的时候,人们还没想过税收问题,尽管诺贝尔遗嘱监护人一直要求对该基金会的投资活动进行税收豁免,但没人理会。1914年以前,基金会交纳的税率为10%,还勉强能维持。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过了一项“临时国防税”,使基金会的交税率成倍提高。1922年,当年的累征税负超,已大于1923年的诺贝尔奖金了。所以,1923年的奖金创下了历史最低值。

从此以后,关于是否该给基金会免税,一直是瑞典议会的议题。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946年才有了结果:议会同意基金会享受免税待遇。瑞典议会的这一决定,也感染了美国人,美国规定从1953年起,诺贝尔基金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享受免税待遇。

基金会的投资开始从保守转向积极。1953年,政府允许基金会可独立进行投资,可将钱投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这是基金会投资规则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20世纪60、70年代,如以瑞典克朗计,诺贝尔奖金数额的确增加了许多,但因瑞典克朗数次贬值,奖金的实际价值并未增多,诺贝尔基金的数额也是如此。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长迅速,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但在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动产税,使得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两年后,基金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这家公司有个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后来,基金会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这正好赶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于是大大发了一笔。

2000年1月1日,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允许将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而不像过去那样,用来发奖金的钱只能来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红利。它也意味着基金会可将更高比例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高的奖金数额。

按照诺贝尔当初的意愿,较为理想的诺贝尔奖金额,应能保证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1901年的诺贝尔奖金数额为15万瑞典克朗,即相当于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此后,奖金数额不断缩水,到了20世纪30年代,诺贝尔奖金已只相当于1901年的三分之一。以后,诺贝尔基金数额虽逐年扩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数次贬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直至1991年才首次超过1901年时的实际价值(按1901年价值计,约为3100万克朗)。那年以后,诺贝尔奖金一直在100万美元左右。现在,诺贝尔基金已增长到40亿瑞典克朗。

由于诺贝尔基金会理财有方,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设于1985年的日本两项大奖“日本奖”和“京都奖”,以奖金数额论,与诺贝尔奖属一个档次。他们就是根据诺奖的模式设立和操作的。为此,他们还为诺贝尔基金会捐了巨额的资金。1985年4月20日,日本科学技术基金在举行首届颁奖仪式后,为瑞典诺贝尔基金会设立一项特别奖,奖金为4500万日元,以“认可诺贝尔基金会自1901年以来在促进科学与国际理解上所起的作用”。1985年11月10日,京都的INAM0RI基金会将首届“京都奖”颁给了诺贝尔基金会,以“按照诺贝尔奖的精神推动科学、技术和艺术发展”。另外,瑞士的巴尔赞(BALZAN)基金会,也将其设立的首届大奖,约100万瑞士克朗奖给诺贝尔基金会,恭贺诺奖成功运作60年。

二十世纪科学的缩影
诺贝尔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至高无上地位,其奖金可观是其原因之一;它几乎没有放过任何公认的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则是原因之二。有个形象的比喻:物理、化学和医学三个领域最优秀果实都被放入了诺贝尔奖的篮子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诺奖授给了物理、化学与医学领域公认最优秀的科学家,从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量子物理的创始人普朗克到居里夫人等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都是诺奖的获得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诺奖对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用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担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十多年的埃林·诺尔比教授的话说,诺贝尔奖描述了一部科学发展史。

多年来,诺贝尔奖评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重大科学成就的肯定与充分重视,引导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有一个典型的例子,1979年,有三位科学家预言存在W和Z粒子。意大利科学家鲁比亚受此启发,对他的学生们说:“好吧,现在让我们来努力找到这两种粒子,然后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果然,1983年他与另一位科学家一起获得了成功,1984年如愿来到了斯德哥尔摩。

布兰登教授说,在过去的近百年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就像是一棵茂密的“家庭之树”,前代获奖者们不断指点迷津,使得大树不断长出新的枝桠,茁壮的枝桠上又不断发出更多的嫩芽,科学之树因此而不断茂盛。

评选的第二个特点是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1912年,瑞典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而获得物理学奖,同时他利用多项专利注册成立公司,成了一名百万富翁。他的获奖,引发了关于诺奖评选重点的一场大争论:是否应该给拥有技术发明专利、获利甚丰者授奖?

十多年后,诺贝尔基金会有了定论:物理、化学与医学三项奖将主要授予在基础学科研究方面有重大发现的教授或实验专家。依据之一,基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能进一步加深人类对世界的构成,对宇宙与生命的认识。譬如W和Z两种基本粒子的发现,虽不能像制造一台实用的机器那样为人类服务,但它们对人类认识自然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依据之二,重大的技术发明固然能造福人类,但技术拥有者通过技术的推广已获巨大经济效益,近百万美元的奖金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添个数而已,可对于大学或实验室里的教授们来说,一百万可是笔大数目。

这一原则在物理学领域一直得到遵守与坚持,几乎百分之百的物理学奖得主都是大学教授或实验室里的学者,他们没有自己的实业或公司。以目前教授们的工资来说,如是一人独享奖金,的确相当于20年的薪水收入,仍然符合诺贝尔的初衷。在化学或医学领域,虽有一些得主也拥有自己的发明与专利,但评委会选择的也大都是学院里的研究专家。

有关奖牌的轶事
1901年,发明X射线的德国科学家伦琴(Wilhelm Rontgen)收到瑞典的一封来信,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在慕尼黑任教的教授回信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必须得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你可以得到一大笔奖金。伦琴终于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也许真的很忙,领到奖金与奖牌后立刻就要打道回府了,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三十多年后,在德国发生了一件更有趣的事:有两位科学家,劳厄和弗兰克,曾获得1914年和1925年的物理学奖,德国纳粹政府要没收他们的诺贝尔奖牌,他们辗转来到丹麦,请求丹麦同行、1922年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帮忙保存。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受人之托的玻尔急得团团转。同在实验室工作的一位匈牙利化学家赫维西(1943年化学奖得主)帮他想了个好主意:将奖牌放入“王水”(硫酸与硝酸混合液)中,纯金奖牌便溶解了。玻尔于是将溶液瓶放在实验室架子上,来搜查的纳粹士兵果然没有发现这一秘密。战争结束后,溶液瓶里的黄金被还原后送到斯德哥尔摩,按当年的模子重新铸造,于1949年完璧归赵,当时弗兰克工作的美国芝加哥市还专门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奖牌归还仪式。

Thursday, June 14, 2007

林森池教香港老百姓未来五年这样理财

香港金融分析师里爱搞搞最佩服林森池先生,下面是6月1日的最新电台访问:
(e線金融網金錢本色嘉賓 : 林森池/第28分)

关联阅读:香港信报月刊6月份(内有林森池的专访,展望香港这个金融中心未来应该怎么发展)

主要内容:林森池分析香港未来5年经济环境,建议香港老百姓怎么处理自己的资产。

为照顾不懂广州话的同学,下面俺翻译一下这段对话的大意:

-----------------------------------------------------------------------------

为什么香港股市最近2007年以来那么低迷?
因为香港正在流血,原因是港币汇率正面临一个很大的考验。

有什么东西未来5年一定升的?
人民币!

人民币未来5年会升多少?
不少于百分之二十。

因为美国最近提出一个惩罚性关税,他们想对中国进口货物施行27.5%的惩罚关税,他们在此之前做了很详尽的研究,表明两地购买力的相差是27.5%,从2005年7月到现在(注:2007年6月1日),人民币已经升值8%,所以起码还有20%的差距。

醒目的香港人正在做什么事情?
正在转换资产,把港元资产换成人民币资产。

-许多香港上市地产公司正积极的销售香港的房子,却不买地,他们在中国大陆却大块大块地买地
-很多人在银行那里下固定指令,根据最高额度规定许可2万元,每天把港币换人民币,一年就是700多万,很多银行家都这样处理自己的资产。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买人民币资产?
* 买国企股(注:即香港上市的H股)
* 还有即将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劵

所有这些都导致香港失血,由2007年初开始,3个月的银行同业拆息不断上升,因为人民币上升速度加快,不少香港公司在香港集资后马上把资金换成人民币。

香港房产在过去8年基本都没怎么升,反观中国的房产已经升了很多,即使未来5年香港楼价保持不变,实际上对比把钱换成人民币来说,已经是贬值20%了。

针对香港股市应该怎么操作?
当股市上升时候抛售香港资产的蓝筹股,当下跌时候买入具有中国资产的H股上市公司。

未来5年的金融展望
林森池建议5~7年内当人民币自由兑换、自由浮动的时候,港币应该被取消,用人民币,香港政府应该现在就对此做研究。

香港老百姓应该怎么自保呢?
*买好的国企股
*买中国大陆的房地产
*买人民币国债
*存人民币

A股的泡沫问题及会否爆破
林森池先生认为中国现任领导层很有水平,他认为4000点跌10%几有可能,但跌30%,即跌到3000点很难,原因如下:
*炒股挣钱的动力相当强劲
*上市公司虽然PE高,但利润也高
*注资的机会也高,即母公司用便宜的价格卖一些优质资产给上市公司
*合并重组的机会也很高,每个行业都有整合的机会,比如很多铝厂,小型的面临重组整合。

香港股市历史的借鉴
*1969年,恒生指数100点
*1971年,恒生指数400点,后来恒生指数上到800点
*1973年3月,恒生指数1700点,然后才爆破,最多时候跌90%

林先生认为A股从1000点涨到4000点类似1971年香港股市的100点到400点,只要引导得当,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当年1971年恒生指数从100升到400点的时候,香港政府没有做任何事情疏导,结果股市一口气跑到1700点才爆破,跌了90%,所以中国政府让A股现在4000点时候跌一下,绝对是好事。

对香港上市的中国人寿业绩怎么看?
按照它2006年的内含价值是6.43(包含了A股后),按照它过往的动力在平稳期历史看,它每年起码可以上升20~25%,于是它合理股价可以这样推断:

今年2007年的内含价值计算:6.43*(1+25%)=8元左右

股价这样算:8元*3倍=24元

假如4倍就可以获利回吐:8元*4倍=32元

所以中国人寿 在24~32元都是合理,32就可以获利回吐了。所以上周三它低于24的时候马上成交量大增,股价回到24以上。

中国人寿去年资产投资上最挣钱的是什么?
中国人寿 投资了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和广东发展,但这些都不是最挣钱,最挣钱的是它2006年买的中信证券 ,这个中国最大的证劵商,当初2006年尾买入它时用11元多,本周即使跌了下来也有50多块。

林森池先生的远见
*2006年4月25日 林先生叫大家买中国移动 ,当时42元
*2006年8月22日 林先生说象2005年8月一样,有人趁中国移动 业绩的好消息获利回吐,所以今天虽然大盘跌300多点,但从业绩看,这只是调整,不是见顶
*2007年4月 林先生说香港股市今年已经见过底了

为什么林森池先生能看通大市?
林先生从70年代开始利用基础分析,用6种数据互动混合分析股市大盘走向,这套方法是大多数美国超级投资机构都用的。

他将把这种方法告诉你,如果你参加下面研讨会:

免费广告: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下午2点半到6点,林森池慈善筹款研讨会 为他母校香港大学筹款

普通门票:港币400元,全部款项均捐给香港大学,林先生自己出钱附送第2本新书精装版价值200元

财经热线登记电话:1872313

传真:23045118

港元雙挂鉤難題 人民幣匯率期貨正當其時 2006年11月30日

港元雙挂鉤難題 人民幣匯率期貨正當其時 2006年11月30日

  “這是香港的困局。”11月29日,香港著名的聯系匯率專家林森池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直指人民幣持續升值將使香港的匯率制度陷入兩難處境。

  林森池認為,長期來說港元應與美元脫鉤,與人民幣挂鉤,但短期內這一設想並不可行。然而,如果維持挂鉤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人民幣持續升值將加劇香港通脹壓力,投資者轉買人民幣資產,也會令香港本土經濟進一步萎縮。

  11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85,創下匯改以來新高,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已進入港元兌美元7.75至7.85的兌換范圍,並且下一步將朝7.8的聯系匯率水平邁進。受美元走低影響,港元兌人民幣匯價亦持續走低。自11月21日突破1.01元匯價后,11月29日兌人民幣中間價仍保持跌勢,為1.00823。而多家內地銀行的現鈔兌換價則已已跌破一比一,中國銀行(3.61,0.02,0.56%)每百港元現鈔的買入價,已報出99.86元人民幣,部分找換店的現鈔價,更跌至99.5元。

引發香港“通脹壓力”

  林森池是香港金融界的權威顧問人士,曾任職美林証券與瑞士聯合銀行副總裁,退休后專注寫作,對香港的經濟情況有深入研究。

  對時下香港熱議港元是否應該改與人民幣挂鉤,林森池持否定意見。他認為,由於人民幣仍未自由兌換,如果港元與美元脫鉤,改與人民幣挂鉤,全球的資金便會因為憧憬人民幣升值涌至香港買港元,令香港市場資金過多的情況惡化。目前國外資金大規模涌入香港投資H股及紅籌股,已令香港“水浸”。因此在人民幣自由兌換前,林森池認為港元仍會維持聯系匯率制度。但是,他同時也指出維持現狀將付出代價。

  首先是現在留在內地的港元,會回流到香港。因為以往港元匯價較人民幣高,個人及商戶會保留港元,現在則因為貶值會被拋售。據說經過多年的積累,這些港元已達數百億元。不過如果這部分現金回流香港,銀行可以送回金管局注銷,預計影響不大。

  而最大的影響是通脹及本土經濟萎縮。“香港絕大部分的食品及日用品都來自內地,人民幣升值會加劇通脹﹔另外人民幣繼續強勢,港人會轉持人民幣資產,包括將港元兌成人民幣存款、投資國企紅籌股,或到內地置業等,這可能令本土經濟萎縮。”林森池說。

  對於有建議港元可以仿效新加坡元及人民幣,由釘住美元改為釘住一籃子貨幣,林森池認為也不可行:“關鍵在於這一籃子組合是否公開,如果不公開,香港將失去具透明度的國際市場優勢,不能再像現在那樣超越新加坡﹔如果公開,便會引來更多的炒作熱錢,在不同貨幣有波動時,港元都有波動,那后果更嚴重。”

  “現在香港的通脹還隻是有2%,不是一個很危險的程度,所以政府還沒有很迫切的需要去改變這個制度,但如果未來通脹率達到5%甚至10%的話,就有必要改變了,但這並不是未來一兩年會發生的事。”高盛分析師馮殷諾稱。

  馮殷諾認為,如果未來通脹壓力加劇的話,香港就將面臨與1990年代末類似的通脹周期,而保持港元的聯系匯率制度的代價之一,就在於其過度通脹的風險,而隨著通脹的繼續,又必將無可避免的導致通縮的到來。

  “由於香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無法通過加息來壓制通脹,如果情況惡化的話,最終隻能以通縮收場。”馮殷諾指出,當年由於回歸等政治因素的影響,香港政府選擇了維持聯系匯率制度的存在,但現在這些因素正逐漸減弱,經濟的考慮會更多。而即使從政治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升值對收窄香港和大陸之間的貿易成本十分有利,而香港一定更願意看到人民幣升值,而不願意通過港元貶值來實現這樣的目的,長遠來看,這對兩地經濟的融合一定有利。

  11月2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言人接受本報採訪時重申,無意改變現行美元與港元挂鉤的聯匯制度,有關制度一直行之有效,在考慮經濟周期同步性,及內地、香港經濟發展的因素后,美元仍然是港元最合適的挂鉤對象。

  但從長遠來看,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蘇偉文則認為港幣有可能有朝一日退出歷史舞台。

  他以澳門為例:雖然澳幣是法定貨幣,但澳門現在市場上是澳幣、港幣和人民幣三種貨幣在同時使用,十年以前人民幣就已經在澳門流通了。從這個角度說,在未來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之后,香港應該也會使用人民幣,先是人民幣和港幣同時流通,最終可能逐漸過渡到以人民幣為主。

港推人民幣期貨正當其時

  不過,為了應對人民幣升值,香港貨幣市場已加快創新步伐。11月28日晚上,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周文耀在出席一個活動時透露,港交所將於6個月內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他說港交所常務董事會已於上周通過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產品的建議,初步擬推出人民幣兌美元,及人民幣兌港元兩種期貨產品,每張合約為100萬元,兩者均會以港元結算。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隨著人民幣越來越受歡迎,期貨產品將受到市場歡迎。”周文耀指出,全球的衍生產品市場有九成是指數,貨幣期貨方面隻有芝加哥交易所(CME)較活躍,不過他預期人民幣期貨長遠有吸引力。

  但CME早於今年8月底推出的人民幣匯率期貨成交清淡,平均每日僅有40多張合約成交。

  林森池指出,CME的成交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入場費太高,二是手續費連佣金要近4%,投資者要獲利便要產品升值4%以上。他預期港交所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這兩方面都會有改善。

  “隨著兩地經貿關系日益密切,很多企業或個人都需要人民幣,人民幣趨升但港元不能與美元脫鉤,很多人都需要對沖匯率風險的工具,也有人會因為看好人民幣前景,但不能直接買入人民幣資產,便可買以港元交收的人民幣期匯,所以港交所現時推出人民幣期貨十分合適。”林森池說。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蘇偉文也認為,人民幣期貨的推出,可迎合內地投資者通過香港的証券公司炒作。蘇偉文說,內地很多投資者早已在香港券商開戶,然后在內地通過電話或網上交易。他透露,根據非官方的統計,大概有30%的股市投資者都是來自內地,其它投資產品也差不多。

  但是,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產品對人民幣匯率的沖擊不會太大,因為人民幣沒有自由兌換,它的浮動程度主要還是由政府決定的,雖然期貨的作用之一就是通過投資者對期貨產品的遠期走勢看法不同而最終起到價格發現的作用,但對人民幣匯率期貨來說,恐怕很難影響到決策者。

NGO理財的局限與出路 -- 林森池 (摘自信報月刊2006年8月)

NGO理財的局限與出路--林森池(摘自信報月刊2006年8月)

NGO理財的局限與出路(part 1)

林森池對投資風險的管理有獨到見解。他說,風險管理並非靠分散投資來分攤,而是以素質取勝。NGO為分散風險而購入不同的股票,這樣做法是錯誤的,原因是優質上市公司並不多,愈是分散,誤中「地雷」的機會愈高。

NGO理財的運作與掣肘
曾在早年從事基金經理的林森池,退休後曾擔任多間NGO理財顧問,深感NGO作投資決策時潛藏不少困難。

他指出有四方面的掣肘:

一、NGO往往以集體負責制為主流,由董事局委任投資小組委員會負責,為了尋求共識,委員傾向妥協,決策往往根據以前慣例,流於因循,無法與時並進,談不上洞燭先機,更難有作出反潮流的傑出投資決定。

二、投資小組成員對上市公司認識不深,不願承擔錯誤選擇,因此為善款投資時,大多數NGO會外判給基金公司代為操作,結果成績令人失望。

三、NGO提供給基金公司的資產分布指引,往往堅持擁有債券高達三至五成,以為債券息率比股票息率為高,又誤信債券價格比股票穩定。今時今日全球正處於通脹重臨時期,再持有債券是錯誤的。再說,NGO對選擇債券認識不足,貪高息而買入企業債券,有違風險管理原則,以為AAA評級的企業債券就無風險,但實際上風險比政府債券高出多倍。以前美國AT&T企業債券被評AAA級,業務分家後其債券頓變成垃圾債券;去年通用汽車債券也在一夜之間被貶為垃圾級債券。「要選擇有素質及可靠的債券,寧取AAA評級的政府債券,也不應選同樣評級的企業債券。香港金管局所發行的票據雖只獲單A評級,但可靠性一定高過不少AAA評級的企業債券。即使是政府級別,美國與阿根廷便有天淵之別。」他說。

四、NGO誤信分散投資可以減低風險。林森池對投資風險的管理有獨到見解。他說,風險管理並非靠分散投資來分攤,而是以素質取勝。要理解一間企業的素質,必先要對該公司有深入的認識。NGO為分散風險而購入不同的股票,這樣做法是錯誤的,原因是優質上市公司並不多,愈是分散,誤中「地雷」的機會愈高。假如看好中國電訊業,其實只買龍頭大哥中移動就足夠,無須為分散風險而同時買入中國電訊、中聯通及網通。過去兩年,四隻電訊股中只有中移動真正跑贏大市,分散投資往往變成拖低回報。「如果看好中國市場,國務院屬下的超級國企,無論在權勢財力方面或是會計制度和公司管治都較省、市或民營企業為優勝,以素質管理風險可以避免了買入上海實業、北控、粵海、科龍等股票的惡夢。」

林森池又以金融管理局為例:金管局外基金去年的投資回報率只有3.1%,正反映出分散投資未必能減低風險。首先,金融管理局的錯誤在於投資定位不清,其實港元與美元掛,沒有價風險,不必分散到持有歐羅及日元。「去年人人以為美元跌,結果美元升,歐羅及日元都跌了不少,影響了投資回報。」可見無理性的分散投資只是帶來更多風險。再說,金管局將資產外判到多個基金公司管理,除了要付出高昂管理費之外,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不一,有看好,也有看淡,互相對沖,結果表現平庸。金融管理局無須聘用基金公司,可自行投資,其中一個利好因素是利用香港特殊的政治地位,當內地有超級重點國企來港上市時,可效法香港富豪先向中國人壽、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認購股份,作為策略性投資。新加坡政府的淡馬錫便是最好例子。「港府的思維落後,當曾蔭權質疑香港的投資銀行家為何不北上敲周小川、劉明康的門,我們也可以問任志剛曾否向內地爭取過超級重點國企IPO的股份呢?」林氏續說,香港市民認購中國銀行IPO時只能獲配一手,如果金管局早已變成淡馬錫,成為超級重點國企的策略性股東,那就等於為香港市民持有更多國企資產,是擴闊香港稅基的最好方法,市民也許不必為新開徵的商品及服務稅而爭議了。

基金公司表現奇差實錄
林森池說,NGO的資金來源是靠募捐而來的,具龐大數目的善款多是外判給專人管理,但基金管理公司的運作亦有弊病。2005年香港大學的基金回報是5%,只跑贏金融管理局,比美國哈佛及耶魯大學的基金以每年20%升幅增長,明顯遜色。

曾有一間傳道機構坐擁五億港元的善款,但是捐款人在文件上訂明資產必須由基金管理公司全權打理。應機構董事局邀請,林森池只出任為監察基金管理公司的顧問,無權督導或參與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資決策,結果在四年內更換了三家國際級的基金公司,但是投資表現強差人意,經驗如下:

最先,該筆善款交給A基金公司管理,管理費0.5%,五億資金每年收取二百五十萬港元管理費,該公司每月都發表投資買賣報告,每三個月向董事局會報一次。一年後,連同股票及債券收息計算在內,整個投資組合出現虧損。作為顧問,林森池需要向機構董事局提交建議,只好詳細分析該基金管理公司的每一項買賣,結論是A管理公司在股票投資方面炒賣頻密,跌市時虧本沽貨,升市時以高價追回同一股票。林森池說:「名牌管理公司並無素質保證,因為背後作出投資決策的經理也只是人,未必有大智慧,一樣會低沽高追,與師奶分別不大。」

由於捐贈人規定,善款必須交予基金公司管理,不能由NGO自行投資,只有轉換基金公司,交由B基金公司打理。該公司作風以長線投資為主,較少炒賣,但是分散投資的結果是無法追上生指數加派息的表現,因為雜費太多。林森池替機構定下量度投資表現的指標(benchmark),是將生指數加入該年的派息作為整體指數回報。以2005年為例,生指數上升5%,再加上成份股的3%派息,全年回報即是達到8%。不要小覷派息的效應,現在生指數約為16,000點,如果加入累積派息,生指數應該是28,000點。經詳細分析後,發覺B公司費用奇高。除了管理費0.5%之外,交易、存倉、派息每次也要另加上電報費。原來該公司為了節省人手,將所有交收集中倫敦總部,當B基金公司購入香港股票後,會致電報往倫敦,再由倫敦通知香港的豐銀行存倉。每次買賣就是一個鐵三角的多次來回電報,每程電報花二十英鎊。派息也是如此。

兩年後,該筆善款轉交C基金公司管理,C公司的招徠術是免存倉費,但條件是能動用機構名下股份用作衍生工具沽空之用。而事實上,C公司的表現亦欠佳,股票炒賣頻密,往往沽出優質股後買入落後股,落後股表現當然落後。即使遇上利率下跌時,所買債券也表現平庸。「該公司於2000年利息高企時買入短期債券,買入價高於票面價,後來利息一直下跌至2003年的低點,理論上債券的價格應該是上升的,可是C公司替機構買入的債券大部分是短期的,而且更有些在2002-03年到期,只能以票面價贖回。」林氏說,這反映了基金經理缺乏遠見,未能預見科網泡沫爆破後帶來的減息潮。


總之,NGO需要投資所得的現金流用於公益事務,更加需要資本增值;如果只靠「吃老本」來支工作,資本萎縮必影響到現金流的增長。如果NGO資本愈加萎縮,可發展的空間將收縮,也影響到整體公益事務;與此同時,通脹已來臨,運作成本必定上升,早晚出現俗語所說「滾水燙豬腸,兩頭縮」的現象。

自行管理的流弊

NGO自籌的款項,如果捐贈人沒有指定交基金公司管理,可以自行投資;但自行投資也有其弊病。林森池指出,NGO自己投資有多個問題:

首先,無知令人容易墮入衍生工具的陷阱。2003年沙士爆發之際,另一個宗教團體向林氏求助,擔心手上資產繼續大跌,因為2000年時眼見科網泡沫,未敢買入股票,卻誤信私人銀行或財務顧問的建議,買入高息股票掛勾票據ELN(Equity Linked Notes),希望收取高息,在跌市中卻被迫接收一系列的藍籌股,其中豐的股價至今已高過2000年水平,但和黃、長江等股價仍在虧損之列。他說,NGO的投資委員容易誤信股票經紀、私人銀行或財務顧問的建議,忽略風險管理,亦不顧衍生工具產品的高風險,容易因小失大。

第二,難以買入具有潛力的增長股。小組成員在討論選購股票時,鮮有願意承擔後果,只會選擇穩妥熟悉的藍籌股股票,不願挑選具增長潛力的股份。舉例說,大多寧可買豐也不買有前景的國企,選擇豐可說是逃避責任,儘管股價無表現,小組成員覺得心安,無須負上錯誤選擇的罪名。

第三,NGO難以在黃金時刻投入買賣。投資小組成員能共聚一起討論的次數無法太頻密,容易錯過時機,什時候入市?買入價多少?一旦未能低位買入,股價向上,恐怕又要等待下次開會時再決定。

第四,NGO不懂得自製指數基金。其實投資小組可自製指數基金,按指比重買入成份股。「自製指數基金可以避免指數基金的昂貴管理費用,以盈富基金為例,道富管理公司每年收取1%管理費用,而且在市場套戥活動的費用也是不菲之數。」林氏認為,如果善款達五億港元,每年1%管理費相等於五百萬元的開支,不如聘用專人打理,根據比重買入指成分股最優質的十至十二隻股份,這已反映了指的八成市值,不必買入全部三十三隻股份。同樣方法可以自製國企指數基金。

NGO可參考的投資方式

林森池最近參與一個教育基金的投資小組,其投資決策過程頗有效率,也許可讓NGO參考:該基金只有數百萬元資本,6月13日主席來電說開會談談投資大計,當時生指數是15234點;要約齊各成員要延至6月26日才能午宴一聚,當時指已升至15804點。出席的有六位人士,包括主席及書記,另有四位對證券有認識的人士,除了林氏,還有一位基金經理、股票行銷售董事及上市公司財務董事各一人。

開會時有一半時間討論現金流,先決定將未來兩年的開支款項作定期存款及票據,餘下的用作長線投資。大家對投資的見解是:通脹已來臨,首先否決購買債券。接大家談到買股票作長線投資,選擇哪些股票較好?四位對股票有經驗的人士各提一隻股票,分別是:中石油(857),當日收市價7.75元、中國人壽(2826)收市價11.15元、中國移動(941)收市價42.5元以及中國聯通(762)收市價6.7元,反映專業人士都看好中國市場。本來林氏想反對買入中國聯通(762),但是眼見提議者是一位基金經理,為顧全他的面子,不想令他感受挫折,反而為他的選擇打完場,在會上解釋,電訊股佔兩位是穩健的做法,因為該行業應不受高油價、商品價格及美國經濟放慢所影響。

接,投資小組就考慮分散投資,由於餘下數目不多,又沒空暇自製指基金,因而建議買入在港交所上市的指數基金。那,買哪一種好?

當日的建議有三:

一、新華富時50(2823),林氏提出反對,認為這不是指數基金,而是內地五十隻最大型A股,當日該基金價是62.35元。該基金是封閉式,無專人從事市場套戥活動,需由投資者沽出才能買入。如果看好A股投資者過多,基金價格會高於資產;如果較多看淡時,價格會低於資產價值。過份的溢價或折讓無法反映內在資產淨值。事後證明內地加息並無打擊中石油(857)、中國人壽(2826)、中國移動(941)、中國聯通(762)等的股價,反而影響了對A股的心理及市場供求,以7月14日計算,該基金價格跌至58.7元,比6月26日下跌5.8%。

二、生國企指數基金(2828),是用H股指數掛,但該基金成交疏落,市場套戥活動不足,出現不貼價成交。6月26日國企指數6351點,理論上(2828)的價位應是63.51元,但該日成交價是64.8元,即高水129點,說明了眾多投資者搶貴了。到了7月14日價位是65.95元,H股指數是6647,換句話說低水52點,反映了較少投資者投入所致。可見,該基金的成交價依賴投資者多少而定,無法反映資產的真正狀況。提議被否決。

三、盈富基金(2800)。由於已經選擇了四間國企作為長期投資,最後選擇了香港的生指數基金作為分散之選。6月26日盈富基金價格是16.05元,比指水平高了0.2元,當日生指數是15804點,有200點的溢價。7月14日指是16135,盈富基金價格16.4元,溢價保持0.2元。

當日投資小組決定買入上述四隻股票及盈富基金,接考慮的是以那個價格買入呢?因為大家不知道下次開會日期,結果決定以市價買入,避免決而不行。小組也考慮到市況一旦向下怎辦?結果將撥作盈富基金的金額留下一半,如果市跌至15300點就買入餘下一半。綜合來說,小組將可作長線投資的資金分成六份,四份買了四隻股票,一份買盈富基金,餘下一份現金等待15300點再買盈富基金。結果,6月26日所投資的股份,到7月14日中石油上升9.7%,中國人壽上升9.4%,中國移動上升3.8%,中國聯通無起跌,盈富基金上升2.1%;整個組合增長了4.5%,而指只上升2.1%,現階段看算是跑贏大市。

NGO理財決策須明快

林森池總括來說,當日午宴只花了一小時,就決定了短錢作定期存放,以保證未來兩年有足夠現金應付教育工作所需。眼見通脹已來臨,決定長線投資不買債券而買股票;買股票選擇優質而不會破產的公司,再以盈富基金作為分散,也為跌市作好準備。大家都看好中國市場,各自提出了可接受的股票;由於作長線投資,就立即行動,無須斤斤計較買入價位。可見,這在財務上已做到全無後顧之憂,投資的決策過程相當有效率,值得其他NGO參考。林氏認為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為顧全他人面子,沒有反對買入中國聯通。

至於資金上億、上千萬的NGO,林森池建議,可尋求優秀的投資顧問幫忙選股,否則,也可自製基金,模擬自製H股指數基金,投資比重最大的十二隻股份,再從指成分股中挑選最比重最大的十二隻,按比重來購入存放,股份買入後不再短線炒賣,除非成份股組合有所變動。值得注意的是,切忌買債券、衍生工具或炒賣商品;買樓收租也可以,但回報較低。如果買樓數目過多,也須要專人負責。他強調,一般NGO的理事都是兼職的,可能只有秘書是全職的,NGO投資決策要明快,理財不宜過於複雜瑣碎。

Wednesday, June 13, 2007

林森池 「新股王論」 (2006-01-09文匯報)

林森池 「新股王論」(2006-01-09文匯報)
「投資可創富,投機屬賭博」這句話是一代證券分析家林森池投資心法的總結。早前他在香港大學的一個講座上強調投資股票是嚴肅的行為,等同投資一門生意,回報是分享公司成長的利潤。如果心存僥倖,隨便選擇一個股票,以低買高賣獲利,這種投機心態其實與「買六合彩」無異,單靠運氣往往會令人失望。投資股票需要先通過基礎分析,徹底了解公司的運作、財務狀況、經濟環境等,以減低風險。

 現在投資的門路眾多,如黃金、外幣、地產、股票、衍生工具等,但林森池認為外幣的回報太低,從70年代開始,升幅最大的日圓也只是上升了4倍,回報與港元息率相差不遠。而黃金的價格起跌大,但真正的升幅小,70年代,美國因貿易逆差過大,國內沒有足夠的黃金支付貿赤,於是美元與黃金正式分家,改與一籃子的貨幣掛鉤,黃金價格更跌至歷史性的低位。

初哥應遠離衍生工具
 至於投資衍生工具,就更加近於賭博,利用股市的波幅獲利,屬於大戶與小投資者的對賭。細看之下,這只是一場零和遊戲,而且參與遊戲的雙方,地位並不平等。在香港現時的證監條例下,大戶幾乎佔了絕對的優勢。曾管理全球最大的麥哲倫基金(Magellon Fund)的林奇(Peter Lynch)和號稱股神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直對衍生工具的態度十分審慎,甚至認為應該立例取締。林森池就形容有關買賣為「不公平競賽」,他建議在證監會立例撥亂反正之前,小投資者不宜沾手。

 「香港法例規定未滿十八歲人士不可賭波和賭馬,但證監會並沒有立例,保障『投資水平未成年』的『阿婆』參與買賣衍生工具。」

 據美國《福布斯》雜誌最新一期世界富豪排行榜,從第一至第十位,除了排第二位的巴菲特,其餘九位,包括首富微軟的比爾蓋茨和沃爾馬特家族的五位成員等,都屬於實業家,巴菲特也只會選擇優質的股票作長線投資,從不參與短線的投機炒賣。反而大家所熟悉的股壇狙擊手索羅斯,其身家原來並不入流,證明成功並沒有捷徑,也沒有不勞而獲的財富。

 「若你手上有資金,你可以自己開設公司,或者投資入股其他公司。如果你看好地產市道,但自問發展地產的能力不及李嘉誠,那麼不如直接買入長江的股票,讓他幫你賺錢吧。」

股市帶動經濟創富
 為甚麼股市可以帶動經濟和創造財富?林森池嘗試用經濟學家米塞斯(Ludwingvon Mises)和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的供應經濟學理論解釋。這「小政府,大市場」理論曾被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採用,以改革英國的經濟。當時的英國國企已經病入膏肓,靠政府不斷補貼支撐。戴卓爾夫人上台後即大刀闊斧把國企私有化,接受市場監測,提高效率。上市後可擴大吸納資金的層面,因為市民手上的積蓄遠多於國家的資金。有了資金,公司就可以擴充,創造更多職位,而高就業率會刺激消費,令資金回流入市場,形成良性循環,經濟發展有如雪球愈滾愈大。

 林森池認為投資股票需要審慎,選擇優質的公司。他對這方面有三點建議,首先從宏觀的角度,觀察整體經濟處於增長還是萎縮;然後了解目標公司是否擁有市場經濟專利;再深入分析公司的往績、各項回報率、財政狀況、前景、管理層作風和公司「內在價值」等。

中印尋找「千里馬」
 上文提及的市場經濟專利與我們所認識的品牌專利和「特許經營權」的概念不同。公司擁有市場經濟的專利生意代表這些公司的邊際利潤較有保障。以地產行業為例,政府雖然並沒有明文規定保障其專利,但如果你擁有尖沙咀北京道的業權,因其人流和地理位置,已足以令其上蓋物業的租金收入穩定增長,又無需受競爭威脅。反觀品牌專利,NIKE雖然擁有旗下產品的版權,但它仍然要面對來自其他無數品牌的競爭,如Adidas和SuperX等。

 與專利生意相對的就是過度競爭的生意,這是一門大眾化及沒有專利保障的行業。現時世界上大部分商品的質量都有公認的標準,例如鋼鐵,無論中國或美國所生產的不鏽鋼都是根據相同的標準來劃分質量。如果質量厚薄相若,生產商只能在價格上競爭,而價格競爭通常會把邊際利潤壓縮。

 在林森池眼中,香港過往具備市場專利的公司(他稱之為千里馬)包括匯豐、恆生、長江實業、電訊盈科、中華煤氣、太古等,它們從77年到97年之間的股價增長達每年20%至30%。然而時至今日,他們部分已失去了其專利,如恆生和電盈,其餘即使保留專利,但香港經濟已過了起飛期,增長開始放緩,因此他們的股票再難出現如此巨大的升幅。

 那些30年前的千里馬,已經跑得太久,跑累了,而且本地仍充滿活力的大公司不多,林森池建議應該把視線轉到新興的股票市場。他特別看好中國和印度,認為兩地的市場潛力有如70年代的日本,可以尋獲不少千里馬,重新上路。

Kiss投資心態
 ■電視劇《大時代》裡的劇情,竟然在現實的股票市場帶出「丁蟹效應」現象。

 儒家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格言,而林森池表示他的人生計劃也分為四個階段,統稱四仔理論,分別為老婆仔、樓仔、細路仔和車仔,他希望把這個配以他的投資理念推介給時下的年青人。

 「年青人完成學業,踏出社會,在有一定經濟能力後,才娶一個老婆仔,之後一同供一層樓仔,再生一個細路仔。車仔是非必要的高消費品,應該放到最後,待生活穩定,待有餘力時才考慮。」

 談到買車,原來林森池對這方面也有一套心得。「我從來不會買新車,因為不划算。車價一大部分是稅款,而且新車一落地便會貶值,所以我只會考慮二手車。我現在駕駛的是一輛80年代的Benz。除了價錢便宜,二手車還有其他好處,好像二手車時常需要維修和更換零件,帶動相關行業,間接推動經濟,而且時常光顧一些車房和零件店,使我更受歡迎。另外,懂得欣賞二手車是品味的象徵,出街都覺得特別有型。」

 林森池認為婚後的投資策略可分兩方面,兩夫婦可以一人負責供樓,另一人負責投資具潛質的股票。香港的樓價一直和本地國民生產總值(GDP)掛鉤,從70年代到現在,本港經濟處於上升期。1978年的太古城和置富花園的樓價也不過是每呎200港元,現時兩個屋苑的呎價已上升到4,000至5,000港元,增長達20多倍。本港的經濟增長雖然已經放緩,但林森池和其他經濟學家都認為未來30年的增長率仍有每年3%,加上大約4%的租金回報率,應該足以抵銷供樓的利息支出。

 林森池所談及的投資,無論是樓市或股市,都屬於長線,期間每每出現時局不穩,會有起起跌跌。他以巴菲特為例,指出只要完成投資前的分析,就不必為短暫的上落而費神。

 「巴菲特絕少留意股票的價位,他只在買賣時才查詢價值。我投資的心態很簡單,可以用四個英文字來概括—KISS,意思就是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簡單和愚蠢地保管著)。」

見樹又見林的分析員
■林森池認為在股市有波幅冇升時仍能獲利,與炒賣無異。

 林森池是香港第一代證券分析師,從事證券分析20多年,1967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歷史系,1972年被英國維高達證券公司聘為證券分析員。

 他在1977至1982年任職獲多利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匯豐銀行屬下機構)執行董事,專責管理基金及港股投資。80至90年代,他歷任美林證券及瑞士聯合銀行副總裁,主管香港股市分析部門,向歐美基金推介港股。其間,他又促成美林證券及瑞士聯合銀行成為香港聯交所會員。其後於90年代中期退休。林森池所著的《證券分析實踐》一書總結了他畢生的投資經驗,最近更登上了商務印書館05年暢銷書榜中文書(非文學類)第二位。

 2002年,他提倡以發債方式紓解特區政府的財赤,部分建議更被政府採用。著名財經專欄作家林行止曾稱讚林森池是股壇難得具備「見樹又見林」本領的證券分析員。

香港投資界名人:中小投資者莫參與權證對賭 (2005年12月05日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香港第一代金融分析師”林森池認為,在H股市場投資中國股票最明智
2005年12月05日 08:55:01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武鋼權證是最近A股市場為數不多的熱點,但投資者也被那起起伏伏的行情折磨得夠嗆。最近,香港投資界著名人士———美林證券與瑞士聯合銀行前副總裁林森池通過《錢週刊》提醒內地投資者,“小投資者與大投資銀行(發行商)對賭是一項不公平競賽,絕大部分參與的小投資者會虧本離場。”

抓住股票的投資價值
林森池認為,一般的小投資者,均希望以最少的本錢,博取最大的回報,像買“六合彩”的心態。可是由於發行商處於絕對有利的“莊家”地位,小投資者的幻想,多半是無法實現的。而且,每一份認股證均有到期的時限。這就是“時間值”,即使股價不變,認股證的價格亦會隨著時間下跌。在香港,作為發行商的大投資銀行,可利用法例許可下的條件獵取暴利,實際上是與小投資者“對賭”,後者顯然佔不到便宜。

堅持基礎分析的林森池認為抓住股票的投資價值才是理財的真諦。他說,衍生工具與股票投資不可相提並論。就股票而言,好的管理層可以創造財富,令一家上市公司賺錢,再派息予股東。因此,股東毋須整天望著股價的升跌,而為生活盤算。能夠挑選一隻“千里馬”股票,並長期持有,絕對比投入到賭博般的衍生工具當中,更適合中小投資者。

抓住“市場經濟專利”公司
林森池在其最近出版的《投資王道》一書中,公開了他20餘年股票分析的“秘密武器”:具有“市場經濟專利”的上市公司,就是“千里馬”。

市場經濟專利是市場給予公司的經營專利,比如黃金地段的商鋪,或者有規模效應的企業,別人難以與其競爭,這不僅僅是品牌或者技術專利,還包括市場的認可度。

“擁有市場經濟專利的公司,邊際利潤較有保障,容許公司利用豐厚的溢利再擴充業務,鞏固市場地位,改善經濟效益,最終得以保證溢利增長,股價也因此節節上升。”

恒生指數中有12家公司,是符合林氏標準的“千里馬”。

如匯豐銀行、新鴻基地產、香港電燈等。1977年至1997年,這12隻股票的股價增長率最高達200多倍(長實);最低也有16倍(德昌電機)。

內地經濟的發展機遇,他也看在眼裏。依據“市場經濟專利”,他提出了三條行業標準:有前景的行業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必須是無可取代的;市場對這些服務及產品的需求必須是重復性的;該行業受經濟迴圈的影響必須比較輕微。依據這三個標準,有三個行業是能夠醞釀“千里馬”的:有秩序開放的戰略性行業電訊行業;有戰略價值不變的石油業;銀行與保險業都是擁有鞏固的市場經濟專利的行業。

暫時不考慮A股市場
然而,對行業的看好並不意味著“千里馬”就會出現在內地市場當中。在林森池看來,A股市場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完全開放。雖然有QFII,但活躍程度不高。A股市場的大型國企比較少,除寶山鋼鐵、揚子電力、一些汽車及銀行股外,規模較大的企業大都已在香港以H股或紅籌的形式上市。其中有29家,也同時在國內及香港上市。可是,A股股價往往較香港同類H股及紅籌昂貴,平均市盈率比港股19倍(恒指14000點)高出許多,暫時不應該考慮A股市場。

B股交易太少
B股市場是開放給外國投資者的。目前上海B股市場有50多家企業上市,與深圳B股市場上市企業數目相差不遠,但成交都非常少。一隻交易最活躍的股票,單日成交只有數千萬元,交易稀疏的,則只有數萬元甚至沒有成交,大部分成交平均少於一百萬元。林森池認為,作為投資市場,也不會考慮。

用H股投資中國股票
林森池只看好市盈率更合理,成交更活躍的H股市場。

一家大規模的國企,如中石油、中移動等,單日成交動輒以數億港元計,所以,外國機構投資者會選擇香港作為投資中國企業的跳板。

在香港,以H股或紅籌股形式上市的公司超過130家,成交活躍。而且最大型的國企都在香港上市。他相信,內地大銀行會先後在香港及紐約上市。在H股市場投資中國股票是最明智的。

林森池從70年代初開始就加入證券分析行業,被譽為香港第一代金融分析師。他一直從事港股分析,並堅持基礎分析的理念。(劉念)

無錢娶豪門女 激勵林森池變股王

無錢娶豪門女 激勵林森池變股王

第一代證券分析師林森池近期揚言豪捐數十億元給母校港大,比城中富豪李嘉誠的十億還要多,不過兌現期要在2060年,成為一時熱話。出此豪情壯語的林森池,本身憑獨到眼光和努力,從草根階層一直往上爬,從交不起學費,到今日成為大學“最豪捐款人”,他的人生轉捩點,竟是一段與千金小姐無法開花結果的傷心故事。打滾證券界數十年,林森池得道的不二法門,依然是:致富非僥倖。
林森池從不穿名牌,行裝低調得像個在公園見到的阿叔,多過一個有錢佬。最矚目的,只有身上的兩個大腰包,裝水、銀包、手機和藥品,是他數十年的習慣。
“我好discipline(整齊),東西鍾意歸類擺放,一找就找到。”他拍拍身前的腰包笑說。擅於整理,是多年在工作中訓練得來的紀律,幫他在證券分析場上過關斬將。


69年買滙豐初嘗甜頭

“小時候住在連廁所也沒有的木屋,最記得母親常說:‘學費是好辛苦借來的,你要用心讀書’。”大學念歷史,畢業後順理成章做教師。
林森池每個月節衣縮食,教書兩年才儲到買股票的萬多元“入場費”,“那時是69年,滙豐是40股一手,市價280元。”買入後,滙豐宣佈每一股送一紅股,除淨後,股價又急速回升至200多元,前後三個月,股票竟升值一倍,令他初嘗“坐等有錢收”的興奮感覺,為得到更大回報,他成立資料室,用從前念歷史時的研究方法,搜集並整理不同公司的營運狀況,不夠錢,就以買碎股來得到公司年報。

郎才女貌只歎莫財

本來,教書跟投資並存沒甚麼不好,但人生的另一次打擊,令他立定決心轉行。
林森池年輕時,外形俊朗,更有點似張國榮,吸引了來自本地名門望族的女同學,拍起拖來,雖說郎才女貌,但由於家世懸殊,二人相戀一直飽受壓力,但林森池很堅持,到真要談婚論嫁,遭到女友家人極力反對,擔心林森池養不起老婆。“後來女友離開了我……”林竭力說得輕描談寫,但記者仍隱隱感受到失戀的那份痛,想再追問,他沈著臉一股腦兒搖頭,“原來無入息,就無地位,不過,這件事的確激勵了我。”低沉了一段日子,林森池下定決心,不要再叫人看不起。
1971年,英國維高達( Vickersda costa)來香港聘請分析員,林森池把握這個機會,從資料室帶來一大迭分門別類的公司資料去見工,念歷史的林森池在百多個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功加入證券界。
當年做證券分析的人不多,林森池唯有從英國人身上偷師,後來他自己做分析,最開心是聽到對方一句話“怎麼你的結果跟我們內部的這麼相近?

分析誤差少專家驚訝

“是的,我估的盈利,誤差不會多過5%。”提到自己在證券界的江湖地位,林森池才又笑了。多年來,他在維高達證券、獲多利投資服務、美林證券及瑞士聯合銀行出任要職。
他最彪炳的戰績,是80年代初,買入美國政府國庫30年債券及相關的“零息債券”,多年來,他已經賺到本金的幾十倍回報。
“假設以100萬元本金,以15厘複式計算,30年就是6000多萬元。”林森池說,當年美國處於“三高一低”的困難時期;通脹高、利率高、失業率高,和低增長,“1981至1984年間,30年年期的國庫債券,利率徘徊12至15厘,我就問自己,這究竟是否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此文載自myhk168.com !!!”
林森池又再翻查歷史,發覺美國自立國以來,只有在1861至1865年的南北內戰期間,出現通脹失控,20世紀初成立了聯邦儲備局來控制鈔票印量和遏止通脹,“它的權力比總統還要大。”林說,這代表美國政府不會坐視通脹不理。另一個問題是,美元會否持續貶值?此文載自myhk168.com !!!他再分析美國社會及政治狀況,“美國總統是民選的,卡特總統被視為軟弱,無法解決經濟困局,所以無法連任。代表共和黨的雷根當選,他的內閣及智囊團成員,大部分都是頂尖私立大學訓練出來的精英,萬一他們的教育制度破產,由精英管治的社會便會崩潰。”

成立資料室翻歷史利投資

憑這假設,他再計算美國大學的學費,“80年代哈佛大學學費要3萬美金一年,假如一年有12%通脹而美國政府無法控制的話,30年後,學費要上升至100萬美金一年,到時無人夠錢讀大學了。”林說,所以他信美國政府會盡力打壓通脹及保存美元的購買力。
經分析後,林以大部分積蓄投資美國30年期的國庫債券及相關的零息債券,本利和一直滾存下去,問他滾存了多少錢,他笑而不答。今日,當然證明林森池的眼光非常准,“當年老友曹仁超曾和我一起討論過,結果我有買,他沒有,哈……”記者從其他資料粗略計算,相信林滾存的市值至少數以千萬計。不過財富與他個人生活拉不上,該項投資已是將來捐贈予香港大學的資產。

無沾手科網股

“樓市崩潰前,我已賣掉部分樓宇,一隻科網股也無沾手。”他帶點自豪的說,只要做足功課,要避免泡沫其實並不難。

Tuesday, June 12, 2007

為錢內訌.財經演員決裂

[轉載] 為錢內訌.財經演員決裂
港 股 暢 旺 , 成 交 每 日 動 輒 五 百 億 以 上 , 造 就 一 班 在 電 視 機 前 頻 頻 亮 相 的 財 經 分 析 員 亦 紅 起 來 。 其 中 以 郭 思 治 及 藺 常 念 為 首 的 一 眾 分 析 員 , 組 成 「 香 港 專 業 財 經 分 析 及 評 論 家 協 會」 ( 簡 稱 「 分 析 員 協 會 」 ) , 創 會 目 標 清 楚 寫 明 是 教 公 眾 財 經 知 識 , 實 情 是 藉 這 千 載 難 逢 的 大 牛 市 , 把 握 機 會 狂 銀 。 分 析 員 協 會 睇 準 政 府 有 資 助 , 密 密 開 班 吸 納 學 生 報 名 上 課 , 但 課 堂 內 卻 借 機 吹 捧 自己 ; 更 找 相 熟 上 市 公 司 在 會 刊 落 廣 告 曲 線 搵 銀 。 即 使 去 澳 門 開 會 , 亦 有 上 市 公 司 送船 飛 及 酒 店 。 種 種 行 為 , 實 在 與 股 評 人 的 角 色 存 有 衝 突 。 部 分 看 不 過 眼 的 分 析 員 , 例 如 胡 孟 清 及 沈 振 盈 等 , 不 惜 退 會 割 席 , 「 我 覺 得 個 會 只 為 爭 取 自 己 利 益 , 多 於 對 社 會 有 貢 獻 。 」 剛 剛 退 會 的 沈 振 盈 說 。

政 府 資 助 多 人 讀
記 者 以 擔 心 考 試 未 能 合 格 推 搪 , 職 員 即 大 拍 心 口 , 「 唔 會 ! 得 六 十 條 選 擇 題 , 唔 合 格 仲 可 以 補 考 , 考 到 合 格 為 止 。 」 不 少 人 因 此 大 為 所 動 , 即 時 決 定 報 名 , 每 班 平 均 收 到 四 十 個 學 生 。 消 息 人 士 指 , 這 個 課 程 極 受 歡 迎 , 平 均 每 個 月 開 兩 班 。 若 以 此 推 算 , 每 名 學 生 利 用 政 府 一 萬 元 資 助 報 讀 , 這 個 課 程 一 年 花 掉 政 府 近 一 千 萬 元 。 然 而 學 費 超 高 , 並 不 代 表 學 生 能 滿 載 而 歸 , 曾 經 讀 此 課 程 的 周 小 姐 , 便 直 言 教 學 無 料 到 , 「 所 謂 星 級 導 師 , 次 次 都 只 係 吹 捧 自 己 有 幾 勁 , 上 堂 就 派 卡 片 叫 我 們 開 戶 , 又 話 搵 公 司 幫 我 做 資 產 管 理 , 吹 完 水 就 已 經 夠 鐘 落 堂 。 」

根 據 公 司 註 冊 處 資 料 , 分 析 員 協 會 屬 公 眾 擔 保 類 型 公 司 , 列 明 成 立 目 標 是 教 導 公 眾財 經 知 識 , 及 維 護 行 內 專 業 。 根 據 法 例 , 擔 保 公 司 的 收 益 只 能 用 作 推 廣 公 司 目 標 ,驟 眼 看 來 , 分 析 員 協 會 似 是 非 牟 利 機 構 , 旨 在 為 民 服 務 。 上 星 期 五 晚 , 記 者 參 加 了 由 「 香 港 專 業 財 經 分 析 及 評 論 家 協 會 」 ( HKIFAPC ) 及 私人 名 義 創 立 的 香 港 持 續 教 育 書 院 合 辦 的 投 資 課 程 介 紹 班 , 當 晚 座 無 虛 席 , 齊 齊 聽 這個 學 費 需 一 萬 三 千 多 元 的 課 程 概 要 。

當 晚 由 郭 思 治 及 藺 常 念 輪 流 向 台 下 聽 眾 推 銷 課 程 , 一 身 半 透 明 白 恤 衫 及 牛 仔 褲 造 型 的 郭 思 治 , 手 舞 足 蹈 地 推 銷 : 「 讀 書 可 以 創 富 , 我 就 教 你 以 有 限 資 金 創 富 , 我 做 得 到 , 都 希 望 你 做 得 到 。 」 直 至 完 場 前 , 亦 不 忘 再 補 一 句 利 誘 : 「 課 程 都 會 推 介 好 股 票 , 好 多 學 生 上 完 堂 都 賺 到 錢 。 」 講 座 完 結 時 , 門 外 已 有 數 十 名 職 員 在 把 守 , 以 人 釘 人 政 策 推 銷 : 「 學 費 雖 然 要 一 萬 三 千 九 百 八 十 元 , 但 課 程 係 持 續 進 修 基 金 認 可 , 可 以 向 政 府 番 一 萬 蚊 。 」

掩 人 耳 目 搵 真 錢
但 實 情 這 班 財 經 分 析 員 , 另 一 邊 廂 成 立 了 一 間 名 稱 相 近 的 「 香 港 財 經 分 析 員 協會 有 限 公 司 」 ( HKIFA ) , 與 持 續 教 育 書 院 賺 到 的 分 賬 , 由 這 間 公 司 落 袋 , 而 非 撥入 名 正 言 順 的 分 析 員 協 會 。 此 課 程 去 年 三 月 起 開 辦 , 平 均 每 個 月 開 兩 班 計 算 , 郭 思 治 等 人 每 個 課 程 教 一 堂 , 每 堂 酬 金 逾 一 萬 元 , 每 人 便 淨 袋 學 費 高 達 三 十 萬 元 。 此 外 , HKIFA 去 年 從 學 費 中 分 到 三 百 多 萬 , 今 年 初 向 九 位 最 「 勞 苦 功 高 」 的 董 事 如郭 思 治 、 藺 常 念 及 鄧 聲 興 等 人 , 總 共 派 發 了 一 百 三 十 五 萬 元 董 事 津 貼 。 正 因 為 分 析 員 協 會 玩 「 掩 人 耳 目 」 , 意 圖 扮 清 高 卻 默 默 搵 真 銀 , 令 到 部 分 會 內 人 士睇 唔 過 眼 , 曾 為 創 會 會 員 的 胡 孟 清 , 亦 早 已 退 會 , 她 一 聽 記 者 提 起 分 析 員 協 會 , 馬上 便 說 : 「 唔 關 我 事 ! 」

而 新 近 退 會 的 , 還 有 沈 振 盈 及 陸 叔 徒 弟 黃 偉 康 。 沈 振 盈 更 公 開 發 炮 , 直 言 不 滿 分 析員 協 會 意 義 變 了 質 , 「 錢 係 應 該 賺 , 但 都 要 賺 得 安 心 , 教 書 變 成 俾 把 就 認 真 過 分 , 個 會 已 經 變 成 為 自 己 利 益 出 發 。 」 沈 振 盈 因 此 索 性 退 會 , 與 黃 偉 康另 起 爐 灶 搞 同 類 形 的 財 經 教 學 , 「 我 唔 需 要 政 府 資 助 , 學 費 收 四 千 幾 蚊 , 都 大 把 人讀 。 」 部 分 仍 替 分 析 員 協 會 教 書 的 分 析 員 , 亦 不 滿 會 方 安 排 , 「 個 會 的 角 色 變 了 , 分 析 員變 得 收 受 上 市 公 司 的 利 益 , 令 到 評 論 時 難 以 中 肯 。 」 一 名 正 準 備 退 會 的 分 析 員 說 。

澳 門 食 住 有 贊 助
今 年 一 月 初 , 分 析 員 協 會 在 澳 門 舉 行 周 年 會 議 , 一 行 約 十 多 人 在 週 六 黃 昏 浩 浩 蕩 蕩「 出 埠 」 開 會 。 如 此 重 皮 , 原 來 獲 上 市 公 司 黃 金 集 團 送 免 費 船 飛 , 而 結 好 控 股 亦 送上 大 禮 , 請 他 們 每 人 住 華 都 酒 店 的 獨 立 房 間 過 夜 。 除 此 之 外 , 早 前 生 產 音 響 設 備 的 升 岡 國 際 , 其 幕 後 人 士 亦 請 了 一 班 財 經 分 析 員 晚 飯 , 該 餐 菜 式 非 常 豐 富 , 包 括 有 幾 頭 的 鮑 魚 , 一 圍 埋 單 費 用 高 達 十 萬 元 以 上 。 過 了 不 久 , 不 少 當 日 出 席 晚 宴 的 分 析 員 , 開 始 在 報 紙 大 讚 升 岡 潛 力 優 厚 。

分 析 員 協 會 的 成 員 , 亦 要 變 身 成 廣 告 銷 售 員 , 替 一 年 一 度 的 會 刊 搵 廣 告 收 入 。 據 悉今 年 剛 出 版 的 會 刊 , 原 定 目 標 是 找 四 十 頁 廣 告 , 每 名 會 員 需 負 責 搵 一 頁 廣 告 , 而 郭思 治 及 藺 常 念 等 多 名 董 事 , 更 要 擔 起 重 任 搵 兩 頁 廣 告 。 結 果 今 年 會 刊 找 到 二 十 五 頁 廣 告 , 每 頁 廣 告 收 費 約 一 萬 元 , 扣 除 成 本 後 , 會 刊 已 替 分 析 員 協 會 袋 袋 平 安 賺 逾 二 十 萬 元 。 而 有 份 刊 登 廣 告 的 公 司 , 大 多 屬 二 三 線 的 上 市 公 司 , 碰 巧 這 些 企 業 , 屢 次 被 這 批 分 析 員 公 開 唱 好 , 其 中 一 間 便 是 升 岡 。

兼 職 搵 銀 更 多
據 一 名 資 深 行 內 人 表 示 , 現 時 股 市 如 火 如 荼 , 令 到 正 職 薪 金 不 高 的 華 資 行 分 析 員 按 捺 不 住 , 紛 紛 高 姿 態 走 出 來 搵 銀 , 「 佢 咁 搏 , 隨 時 兼 職 搵 錢 多 過 正 職 , 但 錢 要 搵 得 其 所 , 有 人 依 家 踩 緊 鋼 線 , 分 分 鐘 跌 到 冇 命 。 」 記 者 致 電 分 析 員 協 會 會 長 藺 常 念 , 就 沈 振 盈 退 會 及 批 評 作 出 回 應 , 惟 對 方 只 說 了 一 句 : 「 《 壹 週 刊 》 唔 使 打 , 以 後 都 唔 使 打 ! 」 便 掛 斷 電 話 。 記 者 再 致 電 另 一 董 事 郭 思 治 , 對 方 起 初 拒 絕 記 者 採 訪 , 及 後 聽 記 者 提 及 分 析 員 協 會才 答 應 , 他 指 分 析 員 協 會 及 HKIFA 是 同 一 個 會 , 「 香 港 專 業 財 經 分 析 及 評 論 家 協 會( HKIFAPC ) 係 會 務 , 好 多 唔 做 得 , 所 以 好 多 都 要 靠 一 間 私 人 有 限 公 司 ( HKIFA ) 做 。 」 記 者 質 問 是 否 有 收 錢 問 題 , 他 則 支 吾 以 對 : 「 係 … … 好 似 一 財 政 上 … … 人 俾 少 少 報 酬 , 都 要 有 間 有 限 公 司 去 收 … … 」 至 於 沈 振 盈 的 批 評 , 他 則 不 作 回 應 。

曾 Sir 計 劃 胎 死 腹 中
股 壇 名 嘴 之 一 的 曾 志 英 , 雖 然 並 非 分 析 員 協 會 成 員 , 但 雙 方 關 係 非 比 尋 常 。 原 來 早 於 去 年 , 曾 志 英 與 分 析 員 協 會 構 思 了 一 個 搵 銀 大 計 , 在 《 曾 Sir 28 騷 》 電視 節 目 內 , 每 集 撥 出 十 五 分 鐘 做 廣 告 時 段 , 每 集 收 費 四 萬 八 千 八 百 元 , 讓 三 四 線 的上 市 公 司 可 以 出 鏡 , 並 由 分 析 員 訪 問 該 公 司 高 層 , 同 時 由 分 析 員 講 解 公 司 潛 力 及 股價 走 勢 。 但 這 個 建 議 , 最 終 因 遭 受 分 析 員 協 會 內 會 員 的 大 力 反 對 , 認 為 有 利 益 衝 突 而 拉 倒 。 但 亦 可 反 映 出 他 們 搵 錢 至 上 的 心 態 。 記 者 就 此 計 劃 致 電 曾 志 英 查 詢 , 他 最 初 死 口 不 認 : 「 無 ! 無 做 過 ! 」 但 當 記 者 說 手 上 有 其 計 劃 書 在 手 時 , 他 才 改 口 : 「 哦 , 原 來 你 講 份 , 幾 年 前 事 喇 喎 , 最 終 都 無 做 到 呀 。 」